共議社區整改方案如意里居民“如意”啦
今年初,家住西城區如意里社區的讀者向本報反映,他們家樓下的空地上,有人搭建了很多簡易棚,里面堆放各種雜物,棚子幾乎將樓前的空地全部占滿,更遮擋了一層住戶的采光。問題存在幾十年了,一直沒有解決。本報將居民們的呼聲及時告知了屬地政府。近日,好消息傳來:這一困擾居民多年的問題已經徹底解決,社區環境改變,居民拍手稱快。
這一老大難問題是如何解決的?記者來到如意里社區探訪調查。
舊貌
各式小棚霸占樓前空地
方便了個人難為了大家
如意里社區是一個建于上世紀80年代末的老舊小區,整治之前,這里的環境十分臟亂嘈雜。居民樓沒有電梯,半開放式的小區綠化面積缺少,道路年久失修。其中1號樓和2號樓之間的空地上,有一道寬約三四十米、長近百米的通道,里面有一條東西走向的街坊路,路南是2號樓,路北側有三棵高大的槐樹。在大樹和樓房之間的狹窄空間里,鐵網、彩鋼板、木板、塑料板等各種建筑材料,搭建起了無數個破舊、低矮的棚子。私搭亂建擠滿了樓前的空地。
“2009年年初就開始有人在樓前空地上自己搭棚子了,剛開始是一兩戶,放自行車堆雜物,有鄰居看到這塊空地可以利用,于是,你搭一點,他建一點,慢慢地樓前就蓋起了一片‘棚戶區’。”今年87歲的老住戶王蘭志老人回憶說。
樓前空地被占滿了,搭建的棚子除了裝雜物當儲藏間外,有居民還動起了心思,將棚子對外出租,租給賣菜的商戶,租給做工程的小老板……一時間,公共空間變成了私人謀利的工具。這些小棚子看似給一些人帶來了實惠,但卻給大家的生活添了更多麻煩。這棟樓一層住戶的建造格局是半地下,開門進屋要下四五節臺階,站在屋內,屋外的平地齊腰高,原本采光就不是很好,門前再搭起一排小棚子,一層十幾戶人家的采光被擋了個嚴嚴實實。不但如此,每逢雨季,外高內低的地勢造成雨水倒灌進家,家家戶戶都要在門外壘起沙包、磚頭擋水。“每次下雨,全家出動一邊堵水,一邊從家往外舀水。”和王蘭志老人有相似經歷的住戶并不少。
在2號樓東側的拐角,還有一個廢品收購點,幾十平方米大的空地上,堆滿紙箱子、舊衣服、塑料桶等廢品,工作人員每天都要分類、整理、捆綁這些廢品,除了刺耳的噪音外,滿眼亂七八糟的廢品讓每個進出小區的人都倍感鬧心。
其實,這些困擾居民多年的問題,新街口街道辦事處和社區居委會的工作人員都非常清楚,但苦于這些房屋都是單位的公房,原有的單位或改制或解散,找不到責任方,小區當時又沒有引進物業管理公司,居民從來沒交過物業管理費。種種難題讓屬地無從下手。
解決
征求全體居民意見
設計圖紙改了五遍
今年3月,這些老大難問題迎來了解決契機,居民們的呼聲得到多方關注。區委區政府和街道辦事處等多家單位召開現場會,聽取人大代表和居民們的意見。最終大家決定,如意里必須要全面整改。
全面整改并不是一拆了之這么簡單,讓小區的居民自己提建議,按照大家伙的需求整改才能真正實現為民辦事的初衷。
參與拆除和環境整治的相關部門制定了一套方案,并專門制作了簡單明了的PPT,召集居民在社區居委會的會議室共同商討。“整改方案公布給大家,最終建成什么樣,都用設計效果圖演示出來。”新街口街道辦副主任關俊成介紹說,居民看到方案后,你一言我一語,大家的訴求各不相同:“棚子拆了,里面的東西暫時往哪放;拆除小棚后,全鋪水泥地,一點綠化都沒有可不行;樓前建圍墻,也不能太高啊;每年雨季的排水問題可得徹底解決了……”
“雖然眾口難調,但是辦法總比問題多,居民滿意才是我們工作的唯一目標。”按照這個目標,“街鄉吹哨、部門報到”,由新街口街道辦事處環境辦牽頭,集結了排水集團、城管執法部門、司法部門、派出所、社會辦、信訪辦等八九個部門共同參與。“大家合力推動,在充分征求居民意見的基礎上,我們先后更改了五次方案,最終達成一致。”關俊成說,每次在會議室和居民討論時,遇到實際問題,大家全部去現場看,一起測量路面有多寬,討論圍墻設置在哪里,明確樹池要占多大地兒……“整改后的社區是居民們每天居住的地方,他們喜不喜歡是最重要的,政府要做的就是盡量貼合他們的需求。”西城區信訪辦副主任劉宗民說。
其間,街道干部、社區工作者深入到私搭小棚的居民家中,一對一溝通,想方設法做工作,最終消除了他們的疑慮,全體居民簽訂意向書。開始拆除前,街道還特意為居民提供了暫存物品的倉庫,讓大家先搬走東西,然后再拆小棚。就這樣,困擾大家多年的小棚終于徹底消失了。
新顏
環境大變樣
居民喜洋洋
一位幾年前從如意里搬走的老住戶,今年夏天再次回到如意里,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要不是和鄰居確認地點,真不敢相信,小區的樣子煥然一新。”霸占小區空地多年的小棚不見了,居民樓前裝上了一道玻璃雨搭,雨搭下面鋪了一道近兩米寬的平坦步道,步道旁是一條古色古香的鐵藝柵欄。為通行方便,柵欄上每隔幾米還留出一道門。門外地面有一個角度極小的斜坡,走路并不覺得有坡度,但到了下雨天就顯出效果來,路面的積水順著斜坡流到小路上,再順著小路流到路盡頭的下水道,雨天路面不再積水,居民敞開房門,雨水也不會倒灌。柵欄外步道上的大樹下面,砌上了幾個樹池,圓形的樹池邊沿安裝了一塊塊木條,既保證了樹木根部存水,又方便居民坐在樹下乘涼。路邊每隔幾米擺著一個木制的花箱,里面種滿了各種綠植花草,穿行其間,滿眼的綠色透著安靜祥和。
看著眼前的景象,居民們滿意地說:“小區現在的樣子才符合‘如意里’的名字。”
1號樓前還立著一個兩米高的木制藤蔓架,橫梁上掛著一塊牌匾,上書“感恩亭”三個字。“這是我們居民自己掛上的牌匾。”老人王蘭志說,作為一個有60多年黨齡的老干部,他深深體會到基層干部們踏踏實實干實事的作風,家門口的事讓老百姓共同參與,最后受益的是整個小區的居民。
記者手記
和風從哪兒來
“人人參與、家家受益”,這八個字是當初懸掛在如意里小區的一條宣傳橫幅,動員居民簽字拆違建。這件事涉及每一戶搭建棚子居民的利益,強拆不是辦法,不拆小區又亂得不成樣子。從區級到街道的各個部門,始終把小區居民的意見放在第一位,從第一張整改效果圖開始,就組織居民公開討論、共同修改。居民不同意,改!居民有訴求,改!反反復復改了五次,最終呈現出來的是大家意見的整合。全體居民簽字同意,拆棚順利進行。
如意里社區的改變過程,充分體現了居民事、居民議,政府部門全程做好服務。居民事、居民議,和風自然就來了。
針對老舊小區沒有物業管理的問題,街道辦事處還用購買服務的形式聘請物業公司,保潔、維修這些事有專業的公司來做,業主在享受服務的同時也慢慢接受“花錢買服務”的理念。這種良性的治理方式化解了矛盾和對立情緒,社區和諧自然不遠。
本報記者 楊曉斌 文并攝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