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一盆火” 栽下“一片綠”
走出“三伏”的京城,即將進入一年中最美的季節。在北京最西端的蒲洼鄉,有個名叫東村的地方,它海拔1200米,植被覆蓋率達94%,每立方厘米空氣中,負氧離子達5000余個,是名副其實的“山頂氧吧”。今年,這個小山村還被農業農村部評為了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可是,誰能想到,這樣一個隱藏在森林懷抱中的山村,多年前曾擁有20多家煤礦?不僅村里的土路鋪滿煤灰,就連養育了世代東村人的莽莽太行余脈,也被籠罩上了一層難以洗去的黑。
“過去,我們是主要產煤區,為首都輸送‘一盆火’;現在,我們是生態涵養區,為首都栽下‘一片綠’。”已經71歲的隗永功,是村里的老書記,他手拿一張拍攝于9年前的照片,帶記者來到拍攝地——108國道的一處拐彎,在那里可以俯瞰整個東村。
眼前的東村,猶如一塊美玉,藍天白云下,綠水青山的本來面貌已然顯現。而在老照片上,東村卻仿佛蒙上了一層灰色的紗布,好似一位病人,沒了風采:山坡上,植被稀疏,路兩旁,盡是煤矸石。
9年來,東村到底栽了多少樹,已經無法統計,但最新的補綠計劃顯示,東村今年只需種植200畝林地,遠低于其他村莊任務。“為何?山間田野都是樹,已經沒地方種嘍!”隗永功樂呵著說道。
從開礦村到森林村,是東村人對家鄉發展思路的巨大轉變。隗永功說,過去為了發展經濟解決溫飽問題,東村人沒得選,只有開礦來錢快;現在東村人要努力修復生態,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環境,為首都構筑起一道生態綠屏。
時針撥回到14年前。2005年,蒲洼鄉被批準為市級自然保護區。擁有20多家煤礦、每年收入十分可觀的東村,在隗永功的帶領下將礦坑全部關閉。當時,擺在東村人面前的困難很大:世代采煤的村民,今后靠什么發展?
2006年冬天,東村兩委班子的幾位成員,攜手踏上了開往承德的汽車。此行的目的,是學習當地食用菌種植技術,“東村的地理條件和承德類似,氣候冷涼,很適合蘑菇生長。”隗永功回憶,他們在一周之內去了兩次承德。當時,還沒有修京承高速,從東村到承德要走上幾乎一整天的山路,這讓年近六旬的隗永功有些吃不消,“幾乎要人攙扶著才能下車。”即使這樣,他們還是帶回了全套的種植設備和當地幾名工人,決心探索致富新路。
經過多年發展,這個食用菌基地已經初具規模。占地面積300畝,擁有榆黃菇、杏鮑菇、靈芝等17個種類,年產量20萬斤,全部采用無公害種植,并由村集體統一加工、包裝、銷售。這個基地還優先雇傭本村勞動力,東村原有的124戶低收入家庭,去年就已全部“脫低”。
隗永功在2013年辭去了東村黨支部書記的職務,由本村人孫廣亮接任。作為年輕干部,孫廣亮審時度勢,決定立足東村空氣好、氣候涼、海拔高、風景優美、天然氧吧的巨大優勢,引入社會資本,統一建設森林鄉居高端旅游假日酒店,帶動山村發展。
如今,東村年均接待游客2萬余人次,旅游綜合收入年均超過了200萬元。“守護好這片青山綠水,勤勞的東村人,一定能創新致富路徑,譜寫出更美好的發展新篇!”面對記者,孫廣亮的言語中透著堅定。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