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版權集體管理有廣闊空間
中國電影著作權協會(以下簡稱影著協)的前身是成立于2005年的中國電影版權保護協會。2009年,協會正式轉變為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并更名。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影著協在重重困難中做了很多工作,為保護電影版權付出了大量努力。
現狀:影著協工作復雜且艱難
2010年,影著協收費標準經由國家版權局發出公告。然而,以網吧領域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為例,相關業務至今未能如期開展、著作權人鮮有相關領域的版權收入,這也證明了集體管理工作是復雜的。
盡管如此,影著協也沒有放棄。2011年,影著協開始關注放映電影作品的視聽館、小影吧,多次調研、召開座談會并形成調研報告上報有關部門。2016年前后,相關行業迅速擴張,有使用者希望影著協能夠提供版權服務,但是,著作權人授權不易獲得問題一直困擾著影著協。此外,影著協轉付海外版權費的業務,引起國內電影創作者對《著作權法》修法工作的廣泛關注,極大地提升了從業者的版權意識。
困惑:取得授權難,解藥何在
影著協是國內唯一一家不承擔法定許可職能的集體管理組織,這就意味著,影著協要開展業務的話,首先要獲得著作權人的授權。
了解外國集體管理的發展歷程后發現,著作權人希望有高效、合法的行使權利方式,這種愿望是推動國外集體管理組織發展的動力。在這種動力的驅使下,國外著作權人才愿意用自己的著作權使用費收入來資助組織的建立和發展,使其能夠獨立運營,并不斷完善,最終為著作權人更大程度地實現權利。
我國電影行業中的權利行使形式主要有買斷、分賬和保底加分賬。從目前市場情況看,交易各方均各得其所,即便有些著作權人覺得不甚公平,但也未達到要急于改變這些權利行使形式的程度。著作權人自身沒有通過集體管理的方式行使權利的強烈欲望。
影著協為了避免與資方競爭,選擇了一些新興領域進行嘗試,而新興領域往往存在權利歸屬不清和市場發展與收益不確定等特點,這些也直接影響著作權人的授權積極性。同時,一些具有較多作品的著作權人更傾向于自己直接授權和維權。
而作為供需關系的另一方面,使用者急需解決版權問題。隨著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的發展,電影的發行和人們的觀影方式均發生巨大的變化。因此,使用者希望通過協會獲得一攬子許可,以達到可以隨機使用任何作品的目的。然而,任何新興市場在發展初期規模都是不足的,其能支付的著作權使用費也是比較低的。這樣的矛盾也使得中國的電影集體管理面臨重重困難。
未來:可一站式解決版權問題
實際上,在我國電影領域內存在著較為先進、成功的集體管理案例——農村數字院線的發行模式。
農村院線一部分由新農村公司每年代表政府采購一部分影片的農村公益版權,版權使用費取決于政府出資額。另一部分,非公益數字影片的版權則由各影片著作權或發行權擁有者直接或者間接通過電影數字中心的數字電影流動放映服務平臺向農村電影數字院線公司發行。非公益數字影片的版權使用費定價由相關著作權人自主決定。
《2018年農村電影市場盤點》顯示,全國已建立農村數字電影院線320條,數字電影版權方339家,活躍放映隊45327支,全年公益放映場次約868.6萬場,觀影人次達6.02億。電影數字節目管理中心是唯一的發行機構,所有使用者只需通過數字節目管理中心就能一站式解決版權問題。農村數字院線版權管理模式可以適用于更多使用場景,著作權集體管理在電影發行中,或許有著廣闊的可為空間。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