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流層變暖使臭氧洞縮小 但溫室氣體可不是“補天石”
天氣和氣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正如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不能因某一年偏冷,就認為氣候在變冷,同樣也不能因某一年臭氧洞偏小,就認為臭氧洞已被修復,南極臭氧洞問題并未得到徹底解決。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學家稱,近日,由于南極上空平流層異常溫暖,極大限制了臭氧的損失,使南極上空臭氧洞縮小到自臭氧洞發現以來的最小規模。
南極臭氧洞是怎么形成的?臭氧洞變小是不是意味著臭氧洞被修復了呢?就此,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了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陸龍驊。
南極臭氧洞并非一直都有
臭氧由3個氧原子組成,主要分布在平流層,通常最大濃度出現在離地20—25公里的地方,是一種化學性質很不穩定、氧化性很強的物質,它在平流層中生成和分解與太陽輻射有密切關系。
陸龍驊說,臭氧在大氣中含量很少,在標準情況下,如果把大氣中的臭氧收集起來,全球平均累積厚度僅為3毫米左右,即只相當于兩個5分硬幣的厚度。“可別小看這區區的3毫米,就是這平均3毫米的臭氧層,大量吸收了來自太陽的紫外輻射,對地球生態系統和大氣環境有重要影響。可以形象地說,臭氧層是地球生命的保護傘。”
但自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全球臭氧總量下降,尤其在南極地區下降最明顯。
據陸龍驊介紹,1984年日本氣象廳觀測員、札幌氣象局忠
免責聲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對其真實合法性負責。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告知,本站將立刻處理。聯系QQ:1640731186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