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音閣:紫禁城里的古代音響系統
暢音閣藻井仰視周乾攝
看戲是古人的主要娛樂方式。明清時期的紫禁城內有很多戲臺,其中規模最大的是位于寧壽宮區域的暢音閣。暢音閣是一座三層戲臺建筑,從上到下的戲臺名稱依次為福臺、祿臺、壽臺,而壽臺還有臺階通往地下。每層戲臺的面積約200平方米,可容納數百名演員表演。
皇帝、大臣及后妃為看戲的主要人員,他們除了欣賞演員的表演外,亦需要獲得良好的聽覺效果。不僅如此,皇帝通常坐在戲臺對面的閱是樓內看戲,其位置與戲臺間隔一個數十米寬的小廣場,而后妃們則在戲臺兩側的廊下看戲。古代沒有揚聲器或現代化的音響設備,那么帝后如何能夠清晰地聽到樂器的演奏聲和演員的說唱聲音呢?暢音閣有著簡單科學的“音響系統”,可滿足各個聽眾的需求,以下進行解讀。
首先是空井的共鳴效果。現場勘察發現,暢音閣壽臺的木地板下有地下層。該地下層與地面用木板隔離,僅留出入口,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地下層在中央及四角各有一個地井,中間的為水井,其余四個是空心土井。這四個空心土井,就形成了暢音閣的“音響”,可產生共振,并形成共鳴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共振是一種十分普遍的自然現象。一個具有彈性的物體在受到外力的作用之后便會發生振動,物體的性質不同,其共振的節拍就有所不同,而當外力的振動節拍與這個物體自身固有的振動頻率“合拍”時,物體便會產生大幅度的振動。比如一個人蕩秋千,另一個人推,推的人只需每次秋千到達最高點的時候施加一點力,就可以把秋千蕩的很高。這個事實表明:只需周期性的施加一點力,就可以維持一個很大振幅的振動,前提是施加力的頻率必須符合這個系統本來的振動頻率。可見,共振就是利用振動頻率的“合拍”來有效地積聚能量而增強作用的效果。暢音閣的四個空井就相當于四個共鳴箱。共鳴箱的箱體和其中的空氣,也可以看作一種特別的“秋干”。當樂器或演員發聲時,會引起空井產生共振效果。但是空井與秋干明顯的區別,秋干只能和某種頻率發生共振,空井卻可以同許許多多頻率發生共振。這樣一來,不同演員、不同樂器發出的不同頻率聲音,首先對四個空井進行“推引”,很快使空井一起振動,然后它們一起擾動空氣,便有較大的聲音向外傳播,起到了音響效果。實際上,這種音響原理早在戰國初期就得到了應用。如《墨子·備穴》記載:古代士兵在城墻根下每隔一定距離挖一深坑,坑里埋置一只容量有七八十升的陶甕,甕口蒙上皮革,讓聽覺聰敏的士兵伏在這個共鳴器上聽動靜,遇有敵人挖地道攻城的響聲,士兵不僅可以覺察到敵人,而且還可根據各甕甕聲的響度差可以識別來敵的方向和遠近。這種蒙上皮革的陶甕的擴音與暢音閣地下層的空井擴音的原理完全一致。
其次是水井和藻井的混響效果。在這里,水井是指位于暢音閣地下層正中位置的水井,而藻井則是指位于壽臺天花板正中的往上凹進的構造。水井和藻井均能產生混響的效果。聲音在傳播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了障礙物會被反射回來,這種現象稱為聲音的反射;被反射回來的聲音再次被我們聽到,就形成了回聲;若聲源停止振動后由于聲音的反射使得聲音依然在傳播,使我們還能在一定的時間內聽到聲音,這種現象稱為聲音的混響;祉懯侵匾穆曅Х绞,如果不加混響,聲音會發干,聽覺效果就不佳。自然混響恰到好處,讓人在聽覺上有愉悅感,合理的延時不僅不會產生音染,還會讓聲音更加清晰;祉懯怯捎诼暦瓷湟鸬,而暢音閣的戲臺主要通過水井和藻井實現反射并產生混響效果。水井的水位高低,可以調整混響音調的高低。水井的水越多、則水井中形成的空氣柱振動頻率越小,因而反射演員的聲音越低沉渾厚;相反,水井內的水越少,則水井中形成的空氣柱振動頻率越大,所以反射出演員的聲音清脆明亮。另暢音閣的藻井猶如一個倒扣的大缸,只不過不是封閉狀態。這種大缸可以將演員的聲音匯集,再集中反射出去,突出了聲音的混響效果。
此外,暢音閣環形建筑布置方式能增強聲音的響度和強度。從平面布置來看,暢音閣戲臺兩側是大臣、后妃看戲的封閉長廊,對面是皇帝看戲的閱是樓,整個建筑群是一個封閉的環境。如《平定臺灣戰圖清音閣演戲圖》描述的就是皇帝在承德避暑山莊內的清音閣看戲的場景,其建筑布局與暢音閣建筑群非常相似。這種封閉、近似環狀的建筑群布置有利于聲音的傳遞。戲臺上演員的聲音可在上述建筑的區域內反射,有利于聽覺接收。而紫禁城建筑的建造通常是磨磚對縫的墻體和光亮的琉璃瓦,有利于聲音的反射,并減少聲音的吸收,使得各個聽眾產生良好的聽覺效果。這種建筑布置方式,既符合了建筑設計美學要求,也利用了聲音的反射特點,有利于對聲音的合理“美化”。
。ㄗ髡邽楣蕦m博物館研究員)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