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數以萬計科特派鼓起農民錢袋子
編者按 春華秋實二十載,美麗田野綻芳華。科技特派員制度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時深入總結基層實踐、科學深化提升、大力倡導推進的一項十分重要的農村工作機制創新。經過20年的發展壯大,這一制度已在廣大農村開花結果,帶動農民增收超過1010萬戶。即日起,本報推出“科特派20年”專欄,聚焦科技特派員制度驅動鄉村振興的探索和實踐。
沿著盤山公路逶迤徐行,不知拐了多少道彎。
浙江省科技特派員、省中醫藥研究院梁衛青副研究員來到了衢州市衢江區嶺洋鄉。
剛走到田頭,附近村民陸續圍了上來,天氣熱了要不要給重樓搭個棚子,覆盆子地里的草要不要拔,浙貝母如何治蟲……一個又一個藥材種植的問題都拋給了這位科技特派員。
在嶺洋鄉村民的眼中,梁衛青是啥都懂的大專家。2003年開始,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將科技特派員制度移植到浙江。16年來,數以萬計的“梁衛青”活躍在田間地頭。
來自浙江省科技廳的數據顯示,16年里,省、市、縣三級共派遣個人科技特派員15393人次、法人科技特派員25家、團隊科技特派員354個,省財政累計投入超3.61億元。
“手把手結對幫扶農民,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帶著農民賺,開闊了農民的視野,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浙江省委書記車俊對科技特派員如是評價。
從脫貧致富到振興鄉村
2003年,20萬人居住在浙西南的深山上,361個鄉鎮農民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
浙江省委省政府把帶領農民脫貧致富擺在了突出位置,并通過科技特派員制度吹響了服務三農的集結號。
首批101名科技特派員奔赴全省各地欠發達鄉鎮。那一年,他們的平均年齡只有38歲。
過去,溫州蒼南縣岱嶺畬族鄉富源村是省級扶貧重點村,農業以糧食為主,耕作方式落后,效益低下。
浙江省農科院助理研究員李發勇以特派員身份到來后并不與糧爭地,而是利用大片荒蕪山地種植果樹。2007年2月,李發勇引進苗木11200株種植于富源村的荒坡山上,如今種植面積達到1008畝。
為了幫村民打開柑橘銷路,李發勇還帶著村民注冊商標,設計包裝、尋找市場、引入電商模式、開發柑橘采摘游……
在李發勇的努力下,富源村原先低收入農戶人均年純收入增至1093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從原先的“空殼村”變成年收入超50萬元的富裕村。
一位特派員就是一個生動的故事,一位特派員就是一曲扶貧贊歌。
昔日貧窮鄉鎮,淳安楓樹嶺鎮在浙江省中藥研究所教授級高工俞旭平的幫扶下,成為聞名遐邇的中藥之鄉。
浙江大學教授汪自強,在溫州泰順蜿蜒崎嶇的山路上行走了14年,將浙大資源源源不斷地送到這里,架起了山區農民的致富橋梁。
浙江省科技廳農村處副處長李登峰表示,浙江省科技特派員最初以扶貧脫困為己任,通過以技術為支撐,以項目為依托,“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帶動欠發達地區農民走上了依靠科技致富的康莊大道。
在科技特派員制度的支撐下,2015年,浙江省26個欠發達縣一次性全部“摘帽”,在全國率先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從解決農技到服務三農
隨著浙江省“不把貧困帶入十三五”目標的實現,科技特派員的工作重點也從帶動欠發達地區脫貧脫困向支撐全省域農富民強轉變,其專業領域逐步開始由圍繞農業一產向農業一二三產拓展。
2013年,亞熱帶作物研究所張慶良來到了溫州文成百丈漈鎮,以科技特派員身份對口服務一家花木合作社。幾年之后,這家合作社成功轉型為當地最大的休閑農莊之一。
“我剛去時,花木合作社發展正遇到瓶頸,我們共同謀劃轉型發展。”張慶良介紹,隔行如隔山,最初他帶著合作社邊學邊轉,最終形成了一次性接待幾百人的大型綜合性休閑農莊。不僅為文成農旅產業做了示范,還形成了一個產業群,帶動周邊數百位村民就業。
文成縣科技局局長程東告訴記者,目前當地有省市科技特派員21名,以科技項目為主抓手,扎根農村,情系農民,服務農業,受到當地政府與群眾一致好評。他以張慶良為例,農莊主為感謝張慶良,要拿出一定股份給他,但被婉拒了。“幫助他們是我的本職工作。”張慶良說。
2017年,浙江省非農專業科技特派員占比已達到13.6%。李登峰介紹,通過將服務農業一產向農業二三產延伸,拉長農業產業鏈條,支撐服務“大農業”綜合發展。
從事工業設計專業研究和教學的浙江農林大學副教授王麗就是其中一位。她作為科特派對口的是“浙西油茶之鄉”蘇莊鎮。這里生產的山茶油傳承著傳統手工壓榨技藝,但因缺乏營銷,價格一直上不去。
王麗聯合多名大學生給山茶油設計了近30款樣式的整套包裝。這一改變讓當地山茶油從每公斤不到60元提升至每公斤130元。如今,王麗團隊還積極研發山茶油系列,進一步消化產能提高附加值——山茶油手工牛肉醬于2016年上市,山茶油手工香氛皂也將于近期推向市場。
李登峰表示,未來浙江將推動科技特派員選派渠道從原有19家涉農高校院所向全省高校、科研院所全面拓展,繼續推動科技特派員服務領域從農業一產領域向農業一二三產全產業鏈全面拓展。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