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奴淚》到《春耕之歌》: 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書寫新篇章
中國日報網8月22日電(記者 劉世東) 20日,“新時代·邊疆行”重點新聞網站走進西藏活動采訪團來到了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村。在這里,采訪團一行從歷史的回響中感受到了克松的滄桑巨變,也聆聽到了她不斷奮進的足音。
1959年5月,克松在西藏自治區工委的領導下第一個進行民主改革,建立了西藏歷史上第一個農村黨支部,成為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
民主改革以來,克松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2017年,所有貧困群眾實現脫貧摘帽。2018年,克松社區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9735.5元。
在加強經濟建設的同時,克松的文化建設也取得了豐碩成果。村里建起了農家書屋、電影放映室、信息資源共享室等,不斷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社區黨總支書記邊巴次仁在接受本網記者采訪時稱,在克松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村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各類文娛活動,學習彈奏六弦琴、揚琴等樂器非常受村民的歡迎。
另外,近些年來,克松社區居委會開展了“歡慶藏歷年文藝演出”、“慶祝3.28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農牧民運動會”等文化活動,極大地豐富了村民們的文化生活,促進了克松社區的和諧發展。
村民們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也非常高。由該村村民自編自演的話劇《農奴淚》已經在山南市的各級各類學校、機關單位以及多個縣進行巡回演出。隨著影響力的不斷擴大,該話劇還登上了西藏人民會堂,廣受好評。據邊巴次仁介紹,目前該話劇在人民會堂已經展演了十次。
邊巴次仁認為,編排并演出《農奴淚》意義很大,不僅可以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更為重要的是,可以增強村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情懷。
《農奴淚》根據真實歷史改編,講述了西藏民主改革前后,克松莊園農奴赤來多吉一家三代,從受壓迫受剝削到翻身做主人的故事!掇r奴淚》的雛形《舊社會的苦》是1968年——1976年期間,為鼓勵廣大群眾積極參加農業生產,當時克松人民公社組織群眾編排的,曾在西藏的廣大農牧區進行多次演出。2010年12月,克松村居民開始恢復話劇排練工作。2011年3月25日,《農奴淚》在克松居委會“慶祝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設立3周年”活動中首場演出。
《春耕之歌》是克松另一個十分具有特色的文化產品。今年3月16日正值藏歷閏一月初十,西藏多地舉行形式多樣的春耕儀式。在克松村民的積極參與下,克松當天也為大家呈現了一場余韻悠長的春耕儀式。村民們把裝扮一新的拖拉機開到村里的農田里,全村老少身著節日盛裝來到田間,在高唱古老《春耕之歌》中開始了春耕儀式。
據介紹,如今傳唱的《春耕之歌》曾流傳于雅礱河谷一帶。根據現存文字記載,克松村《春耕之歌》至今約有兩百年歷史,但曾一度失傳。從2018年中旬起,山南市和乃東區文化部門聯合克松村,積極申遺保護《春耕之歌》,希望古老的文化能夠傳承下去。
達瓦是克松村積極參與文化建設的一員。他是一名老黨員,也是克松社區致富帶頭人。近些年來,他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為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貢獻自己的力量。閑暇時間跳廣場鍋莊舞是克松村民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據達瓦介紹,他曾自費邀請老師來教村民們跳鍋莊舞。在藏歷新年等藏族重要節日,他還曾自費邀請文藝演出隊來為村民們表演廣場鍋莊舞。
經過60年的發展,曾經鑄造無數輝煌的克松,已經邁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康莊大道,正在書寫新的歷史篇章。而克松獨具一格的文化建設成果必將成為這新的篇章中絢麗的一筆。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