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邊疆行#環球網系列網評一:響鼓重錘,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國家越發展,越要把貧困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要確保民族地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同步小康。8月19日上午,由中央網信辦網絡評論工作局主辦,西藏自治區黨委網信辦承辦,拉薩、山南、林芝市委網信辦協辦,中國西藏新聞網執行的“新時代·邊疆行”重點新聞網站走進西藏活動在拉薩正式啟動。在拉薩市柳梧鄉達東村,采訪團一行感受到了脫貧攻堅帶來的巨變。
達東村是一個千年古村,也曾是一個貧困村。近年來,依托秀美的自然風光、深厚的歷史文化和淳樸的風土人情,當地政府實施文化旅游產業精準扶貧,使達東村蛻變成為鄉村旅游勝地。達東村舊貌換新顏的背后,是西藏脫貧攻堅的巨大成效。2018年,西藏脫貧攻堅就取得了新的重大決定性進展。25個深度貧困縣區達到摘帽條件,1808個貧困村退出,18.1萬人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6%以下。
“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脫貧攻堅關系貧困群眾福祉和貧困地區發展,體現著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農村貧困人口已經累計減少8239萬人。以此為縮影,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也已經成功使7億多人口擺脫了貧困,對世界減貧貢獻率超過70%。“中國最貧困人口的脫貧規模舉世矚目,速度之快絕無僅有。”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前署長海倫克拉克就曾如此盛贊。
響鼓重錘,堅決打贏脫貧攻堅硬仗。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是黨立下的軍令狀。當前,距離2020年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只有不到兩年時間,剩下的都是一些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難中之難。要搬掉脫貧攻堅路上的“攔路虎”,必須拿出過硬舉措和辦法,堅持“輸血”和“造血”相結合,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
牽好產業“牛鼻子”,激發內生動力。利用產業發展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是打贏脫貧攻堅硬仗的“關鍵一招”。在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必須讓貧困群眾的心熱起來、手動起來,實現由“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轉變;必須立足于市場需求,將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聚焦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科技扶貧,不斷探索特色農業、特色產業和特色經濟的發展之路,從根本上提高脫貧質量。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攻堅克難的關鍵一年。當前打贏脫貧攻堅戰已經進入關鍵期、決勝期,正是“最吃勁的時候”。關鍵時刻看擔當。9000多萬名黨員必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投身脫貧攻堅主戰場,扎下根找“藥方”、彎下腰“挖窮根”,以攻堅之勇和“繡花”之功,堅決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讓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寰方平)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