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保健品“護肝”?當心被“藥肝”盯上
想進補保肝,卻讓肝臟受損!記者從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消化肝病專科獲悉,近年來,由藥物導致的肝細胞損傷、屢屢造成悲劇,導致肝功能損害,甚至奪人性命。值得的是,近年來臨床收治因保健品引發藥肝的患者在逐年遞增,需要得到的重視。
專家提醒,藥物性肝炎可以發生在無肝病基礎的正身上,也更易發生在有肝病基礎的患者身上。其中,體弱多病、少兒與老年人更容易被“藥肝”盯上,女性群體更是首當其沖。
肝臟是藥物和代謝的“解毒工廠”,一旦這座工廠運轉失靈,健康便受到巨大。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消化肝病專科主任詹俊教授指出,臨床上發現,“藥肝”有時非常狡猾,在有些患者身上,肝臟受損后并無明顯癥狀,甚至沒有癥狀。有些藥肝患者則表現出常見的肝病癥狀,如乏力、納差(胃口差)、惡心、,厭油膩,身目黃染,小便變黃,甚至深如濃茶,偶爾有發熱,甚至出現意識改變等。
但是,進一步抽血檢查會發現,藥肝患者肝功生化指標改變,如ALT(谷丙轉氨酶)、AST(谷草轉氨酶)升高,這兩項指標代表的是有肝細胞的急性損傷、。此外,包括直接膽紅素和間接膽紅素在內的總膽紅素升高,出凝血時間延長,意味著凝血功能障礙,有些患者則出現白蛋白降低等。更嚴重者會出現血脂降低,血糖降低,甚至出現低血糖反應。
詹俊指出,據文獻報道,目前臨床上最常見的引起藥物性肝損傷的,排在首位的是中藥,其次是保健品,隨后才是結核藥、降血脂藥、抗生素、腫瘤化療藥、解熱鎮痛藥、安眠藥等六大類藥物。
很多人都知道“是藥三分毒”,這不僅是對西藥而言,中藥和某些成分可疑的保健品也有可能成為引發“藥肝”的。然而,不少患者常感到:“這種保健品,大家都吃,為什么只有我中招?”
詹俊指出,藥物性肝損傷是藥物進入人體之后與人體相互之間作用的結果,因人而異。藥肝可謂愛“揀軟柿子捏”,同樣服用一種藥物,有些人安然無恙,有些人可能因基因易感而中招,因此很難對藥肝有針對性地進行預防,只能盡可能地遠離可能導致藥肝的因素。
很多患者只注意到服用各種藥物引起的藥肝,卻忽視了其他的因素。臨床發現,很多藥肝患者在病發前雖然沒有服用藥物,但服用了保健品,或者接觸了化學品如染發劑、裝修涂料、黏合劑等。有些人則服用蛇膽、魚膽等動物內臟,或者草藥、紅豆杉制品等植物。
近年來,保健品導致的藥肝堪稱“異軍突起”。詹俊指出,中老年人甚至部分者在過多服用保健品后會引起肝細胞損傷和,嚴重者可危及生命。
詹俊提醒,防治藥肝要從自身做起,避免自行亂用藥。大家要正確認識“養生保健”的,通過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均衡、適量和適宜的運動方式來增強體質,以達到預防疾病發生的目的,而不要寄希望于吃保健品。對于藥物更需要辨證區分,即便是服用中草藥也須謹慎。
如需服用藥物時,必須接受專業醫師的意見和指導。不隨意吃蛇膽,特別是魚膽之類有可能導致肝細胞損傷的食物,草藥等更不可在缺乏醫生指導的情況下自行使用。
生活中若出現乏力、納差、惡心、,厭油膩,身目黃染,小便變黃等表現時應及時到醫院就診。詹俊指出,只要及時就診發現藥肝,采取專業處理,絕大多數藥物性肝損傷是可以康復的。只有少數拖延未及時發現的患者,或者肝臟在短時間內受到嚴重損傷的患者才會造成不可逆轉的肝損傷,甚至危及生命。(任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