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四成新生認為活著沒意義?:質疑也是成長
“北大四成新生認為活著沒有意義”,這個令人的結論來自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副主任徐凱文。在一次中,他表示一些學生因為價值觀缺陷導致了心理障礙,并稱之為“空心病”——他們不知道為什么活下去,活著的價值和意義是什么。
者未透露其統計方法,以及“活著沒有意義”的概念是怎么界定的。此結論與人們的習慣認知存在較大出入,是該稿迅速的原因。
從外部認知的維度看,北大學生是未來精英,他們的人生應該是最有“意義”的。然而,從認知維度看,人生有沒有意義又是另一碼事了。人的認知從來不是孤立的,人生是否有意義,與個人對社會的認知存在緊密聯系。
比如,意識讓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這時與其說是在懷疑人生意義,不如說是在反思社會。“活著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這樣活下去而已”,看到這樣的表述,聯系到這些學生十幾年中所接受的教育模式,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外力讓他們質疑人生意義。
者在總結北大新生的這些心理問題時,同樣把原因指向了教育。對北大學生來說,他們可謂是最能現行教育模式的人,是“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成功者。就是這樣的一些人,反過頭成為質疑教育的,恰恰說明了我們的教育出現了多么嚴重的問題。大學新生剛剛經歷了激烈的升學考試,當以考試為中心的教育價值觀突然被抽空,難免產生一種感。
當然,調查僅僅針對新生,真實的結果可能沒那么糟糕。隨著大學生活逐步展開,大學生有機會在應試教育之外,重新發掘自己的人生價值。更值得期待的調查是,不同年級的學生對“人生意義”是怎么理解的。要知道,在生活中表現出病態的學生終究是少數,多數學生能夠適時地調整自己的心態。隨著外部的變化,人對“人生意義”的認識也會發生改變。
必須看到,北大學生是社會中非常特殊的一個群體,他們既是“適者”模式的佼佼者,也是理想社會形態的建構者。與其說一些學生在抱怨人生沒有意義,不如說他們希望追求更大的人生意義。進入社會以后,這些學生能夠適時適地地發揮專業價值和領導價值,這正是他們追求人生意義的體現。換言之,一個人如果意識到自己應該追求更高層面的人生意義,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值得追問是:除了北大,其它學校的狀況又如何,那些并非名校的學生,對人生意義又有怎么樣的理解。弄清楚這些問題,才能對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和社會認知形成更全面的了解。
心理學研究者的警示,主要是為了人們對大學生心理狀況的關注。不得不承認,大學生心理問題日趨嚴重,應當及時引起全社會的重視。不過,就“北大四成新生認為活著沒有意義”這一結論而言,問題顯然不是心理問題層面所能囊括的了。解鈴還須系鈴人,不為年輕人提供健康、積極的教育,他們對人生意義的質疑還會持續下去。
- 標簽:心理健康對人生的意義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