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育專家吳國平:關愛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近幾年來發生的各類中學生犯罪事件、離家出走事件的屢屢出現,對我們的中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要求我們老師來關注這些問題,分析成因,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培養中學生健康心理的問題擺到了重要,《中華人民國教育法》第四十四條明確: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學生的身心健康。”為此,本文從分析成因和實踐嘗試兩個方面進行的探討。
中學的德育教育,需要我們教師教育學生自尊、自愛、自強、自律,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學生笑對人生的能力。中學時代的心理健康,決定了他以后漫長人生的奮斗目標、生活方式,影響他健康人格的形成。
近幾年來,中學生面對社會的各種現象,他們的心理承受和壓力增加,但由于承受能力較弱,中學生事件、離家出走事件、犯罪事件等不斷增加,這對我們老師敲響了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警鐘。21世紀需要的,不僅要聰穎智慧、,而且還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這就要求我們老師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父母是學生的啟蒙老師,家庭教育是學生所接受的最早、最根深蒂固的教育。但現在的許多學生,未受到家庭的健康教育。
現在的許多學生是獨生子女,父母的嬌慣、、溺愛,致使孩子任性、懶惰、,在生活中不能自理,不能與他人和睦相處,使學生處處以為中心。
部分父母希望能“棒槌之下出孝子”。對子女教育非常強烈。孩子一旦做錯了事。又是打又是罵,還要挨鋨。這樣的教育使孩子不是懦弱、自卑,便是強硬、倔強。
部分父母忙于工作,特別是那些經商的父母,常年在外,只是及時的滿足、充裕孩子的生活花費,卻缺少交流,使孩子缺少約束,缺少愛心,缺乏對別人的理解。
部分父母離異后,不對子女負教育責任,對孩子很,不約束孩子行為,或者對孩子隨意,使孩子缺少健康的家庭教育。
社會上各種思想沉渣泛起:內容不健康的書籍、影視、街頭聚賭、,還有舞廳、酒吧、網吧、電子游戲廳、卡拉OK廳等對學生的心理健康也有極大的負面影響。
學校教育在學生的發展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學校通過對學生的直接、全面培養,著他們的發展方向,為他們生活、選擇職業、處事奠定基礎。但有部分學生,未受到良好的學校教育。
部分學校,一味追求升學率,注重文化教育,班團活動課改自學,甚至用來上文化課,興趣活動課取消,甚至音樂、體育、美術也靠邊站,周六、周日補課;評定學生用分數,分數好便是思想品質好。學校教育,忽視了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
有部分學生非常頑皮,經常曠課、夜不歸宿,甚至少部分學生在校還參加打架斗毆、。而學校對這些學生只是采取簡單的教育方式,使這部分學生在校找不到歸宿感,導致他們自暴自棄,看不到自己的優點。
作為中學教師,如何來解決這些問題,正確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我嘗試作了以下幾點的探討。
培養學生正確對待人生中的的各種困難。學生在中學時代,要學會與處世,但他們卻時常不能正確對待人和事。作為教師,不能學生去正確對待所有的各種大事小事,不妨引導學生多閱讀為人處事的文章,讓他們從書本上獲取一些經驗之談或基本。
在中學時,教育的方式可有多種。如利用讀報時間讀報,班團課討論,個別學生針對性閱讀,他們如何看待友情、愛情、成功、失敗等。有個高中女孩子,在舉手表決獲得團員資格之際,卻要留話感激我對他的照顧、后,哭著回家。再三詢問之下才明白,原來是她的好朋友沒有舉手支持她。
指導她看了《如何看待友情》的處事文章后,心平氣和地告訴我她明白了她該如何看待友情。閱讀文章的教育,既能激勵個人,也能塑造良好的班風。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也了學生在今后遇到困惑時,可以采用什么方式來解決問題。兩年的閱讀文章引導學生的教育讓我感到班級中多了一份陽光般的微笑。
中學生對青春充滿困惑、好奇,對人生充滿問題,但他們又會遇到不知向誰提問、敘說。告訴朋友,但怕朋友不能守住秘密。告訴父母,又怕父母不理解,擱在心頭,又覺得是個沉重的包袱。教師,應當是學生值得信賴的朋友和長輩,能幫助他們解決心中的煩惱和憂愁。
以誠求誠,以老師的責任心和來求得學生的坦誠相待。如經常找學生談話,了解她(他)的心理活動,了解她(他)的待人接物的原則;讓學生寫周記,告訴我們他們煩惱和困惑,從而使我們老師更有效地進行德育教育工作。我們明白了學生的個性對他們進行因勢利導,因材施教,這樣也就能解開他們心中的困惑,卸下他們的心理包袱,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多開展各種有益活動,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例如開展野炊、春游等活動,既能增進同學們之間的感情,在藍天白云下,讓師生敞開心懷,彼此的心走進彼此,同時也能讓學生學會互相幫助,團結友愛;開展自愿者服務,樹立為他人服務意識,讓學生體會到幫助他人是一種幸福;開展各種競爭活動,讓學生的競爭意識,讓學生學會進取,學會承受挫折和失敗;開展各種文體活動,讓學生發揮特長,學會在生活中發現,肯定;開展各種討論、辯論,培養學生分辨真善美的能力和敏銳的觀察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21世紀人才的培養,需要我們老師都來關心學生,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作學生的心理醫生,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