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為什么容易上當?這篇文章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清楚了
老年群體一直是詐騙的重災區(qū),許多家庭矛盾都來源于此。但是老年人為什么容易,一直眾說紛紜。
今天阿沐給大家推薦一篇文章,作者是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的副教授張昕老師,張老師從他專業(yè)的角度分析了老年人容易的四大原因,并且提出了三點解決方案。阿沐把其中結論的語句提煉加粗,對學術研究不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跳著看。
“轉德!鳥巢要開慈善富民大會,來京參會者交通食宿費可報銷,還可現(xiàn)場領取5萬元慈善金……”
然而,就是這樣一眼就能識別的假新聞,就在叔叔們都大力出動的情況下,也不能老人們想上當的心。
“我都告訴你是假的了/都已經了,為啥你們就不聽呢?”。——別把騙子想得太簡單,人家是專業(yè)的,他們的目標受眾本來就是老人而不是你;同時,也別太高估的效果了(如果有用的話,還要干什么……)
所以我打算從心理學的角度給大家分析分析老年人為什么會相信,以及相信以后為什么你勸不了他。
信任的差異其實在我們第一次見面時就出現(xiàn)了。我們從印象管理的角度來談談這個問題。2012年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有一篇文章探討了當老年人和年輕人同時看到一些陌生人的面孔時,他們會如何判斷這些人的可信程度。
研究者準備了30幅面孔(根據事先的打分,將這些圖片分為10幅可信面孔,10幅中性面孔和10幅不可信面孔)。結果如下:
從圖上可以看出,對于可信的面孔,老年人和年輕人的感受是差不多的;但面對不可信面孔時則出現(xiàn)了顯著的年齡差異,老年人比年輕人更容易相信不可信的面孔。
同時這篇文章還探討了其中的神經基礎(即為什么老年人更容易相信別人),結果他們在邊緣系統(tǒng)(limbic system)中發(fā)現(xiàn)腦島(更具體來說是Left Anterior Insula)可能起到了關鍵作用。
根據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腦島的功能包括對風險的評估、預測決策是否安全等。研究中發(fā)現(xiàn),老年人和年輕人在面對不同面孔時,他們的腦島激活出現(xiàn)了顯著差異,老年人腦島激活更弱。
由此可見,老年人在初次與陌生人接觸時就已經比年輕人存在更多上當的風險了。
大家在和一些不那么熟悉的人的接觸中,往往遵循著加分或者減分原則,即這個人做了一件讓我欣賞的事情(例如給我提供了幫助),我可以給他加一分;但如果他做了一件讓我不愉快的事(例如騙我了),我給他減一分。而我是否與他繼續(xù)保持接觸就在于我給他的評分高低。
但是記住,這個規(guī)律只對年輕人適用!因為老年人認知系統(tǒng)的衰退不支持他做這樣復雜的加工(簡單來說其中牽涉到記憶系統(tǒng)的更新問題)。
2016年日本的一位學者Atsunobu Suzuki做了一個實驗,實驗中被試與一個假想的伙伴進行多輪的投資游戲。在實驗中研究者對那個伙伴的兩個變量進行了:第一個是面孔的可信/不可信程度,第二個是其投資行為是否誠實(即他是否會騙你的錢)。
因此在這個實驗中,一個面孔可信的伙伴可以做誠實/不誠實的事情,同時面孔不可信的伙伴也可以做誠實/不誠實的事情。被試的任務則是通過幾次游戲中伙伴的行為來判斷自己是否需要繼續(xù)對他投資。研究結果同樣出現(xiàn)了很有趣的年齡差異,對年輕人來說,他們完全可以依照對手的行為來決定自己是否繼續(xù)對他投資。但老年人則完全是看!臉!的!
他們決定是否繼續(xù)對假想個體進行投資的決定因素就是那張面孔是否可信。ㄖ灰憧雌饋砜煽,老年人就會一直相信你,哪怕你騙他們了)。當然這個結論有點夸大,但基本觀點就是決定老年人是否信任你的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在于你是否長了一張值得信任的臉。
在“鳥巢免費領錢”這則新聞的背后,還有另外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也是在心理學中一個很具有代表性的問題——什么樣的信息會令老年人這個群體買賬?
騙子的謊言一點都不可信,為什么還有老年人相信?現(xiàn)在請大家跟我三遍下面這句話“老年人是不分析內容的!”從社會情緒選擇理論中,我們可以知道對老年人來說他們閱讀的目的不在于獲得知識,他們的目標在于獲得積極情緒體驗。在這樣的情況下,什么樣的信息才是最吸引人的?
老年人和年輕人相比,另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就在于他們在決策中更加規(guī)避風險。所以當有這樣的好事(存50元,可獲得10萬元的回報)找上門時,他們是一定會趨之若鶩的。而年輕人則會判斷高收益一定伴隨的是高風險,天上掉餡餅的事情是不會發(fā)生的。
下圖是Mata等人2016年在Psychologyand Aging上的一篇文章,無論是報告還是行為測量,他們都發(fā)現(xiàn)老年人更加規(guī)避風險。
有人以為,中國的老人是從苦日子過來的,所以被騙子抓住了貪小便宜的心理。這樣說是不公平的,其實老年人上當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即使在物質生活極大豐盛的帝國主義美國,也一樣存在老量的問題。目前大家可能都還集中在到底什么原因導致了老年人的輕信。只有搞清楚了輕信的原因,可能才能進行相應的干預。不過有幾點可能是可以借鑒的。
老年人決策中情緒的作用,從雙加工模型來看,老年人決策更依賴情緒/經驗,如何讓情緒發(fā)揮其引導作用(其實第一點中邊緣系統(tǒng)就有何重要的情緒功能)可能是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例如Mikels等人在JEP上文章就發(fā)現(xiàn),老年人關注自身情緒時的決策優(yōu)度要好于關注細節(jié)時的決策。
家人的參與,老年人更關注親密情感。敲!黑!板!如果家人不能滿足他們相應的需求,則會有其他人乘虛而入替代家人的作用,例如:騙子。記住騙子往往不會一上來就來老年人。他們總是循序漸進,一點一點獲得老人的信任。但當他獲得信任后,老年人就再也不會相信其他人了(即使他們被騙了,他們甚至還會為騙子辯解)。就好像“鳥巢大會”這個中,詐騙團伙組建了微信群,間以家人相稱,一開始只是每天分享心靈雞湯,學習正能量,還在群里進行線上虛擬升旗儀式,等到群成為了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再開始有組織有計劃地行騙?纯打_子有多么用心經營,比一句簡單的走心多了。
國家和其他相關部門的努力?赡苡腥苏J為這是小額構不成犯罪,或者有人會說這是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的交易。但大家還是要注意,騙子們利用的是老年人的認知缺陷,所以我們無法完全從年輕人的角度出發(fā),把問題簡單化——更多立法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