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系焦慮超越學習壓力成為少年“頭號心事
困擾初中學生最多的,是學習壓力嗎?昨天,江東四眼碶中學對初二學生進行了心理測評,檢測結果顯示:人際關系焦慮已成為少年們的“頭號心事”。
學生們在計算機房要在線完成三份心理方面的測評,內容分別是中小學心理健康、師生關系以及學生之間的關系。題目都是簡單的題,比如,“你夜里睡覺時,是否總是想著明天的功課?”、“你的手心是否經常出汗?”
大部分學生在20分鐘內就能完成測評,但個別學生會被系統反復要求重做。原來測試題中穿插了“測謊題”,以確保答題的有效性,盡量真實地反映出學生的心理狀況。
記者在學校心理健康中心的后臺系統看到,一些完成測評的學生已有了測評報告。以中小學心理健康測評為例,一共有100題,分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過敏、身體癥狀、恐怖、沖動等8個子項目,單項或總得分如果超過了標準分值,報告中就會有紅色箭頭標記。據統計,30多人的一個班級中,有6名學生的數據“亮燈”,其中,對人焦慮這一項單獨超標的占多數。
據了解,每年9-10月,江東區各所中小學都會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評,今年全區5所初中完成的測評報告顯示,人際關系焦慮成為少年們的“頭號心事”。
“很多老師以為,初中生來自學習方面的壓力最大。”四眼碶中學心理專職教師陳建波說,事實上,人際關系焦慮才是阻礙孩子們健康成長最大的“攔虎”,學習好壞可能只是一個。
據了解,2014年江東區在全市率先為每所中小學配備專業的心理測評軟件,并逐批為每個學生建立個理檔案。當然,由心理測評生成的報告,只是學生心理檔案的一部分,另外內容還來自于教師平日與學生溝通、專職心理教師咨詢及個案追蹤等。出于對學生隱私的,心理檔案屬于“加密文檔”。
一份心理測評報告并不能代表全部,但對每一個生成“紅色標記”的學生,老師們會給予一些“特殊照顧”。有時候,老師也要作為“當事人”接受心理疏導,為了學生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
“與老師關系不佳,很容易導致學生某一科目成績不佳或者厭學。”陳建波說,2014年首批參加心理測評的一名男生,被測出人際關系焦慮,經溝通是與班主任老師關系比較緊張。心理教師了解后發現,學生常叛逆的,班主任也是過分嚴厲。為此,心理教師作為第三方進行調解,班主任及時作出讓步,學生也逐漸感受到了老師的。很快,這名男生成績提高了,性格也開朗了不少。
陳老師發現,一些學生性格孤僻,對很多事情(包括學習)提不起興趣,與不融洽的親子關系有著密切的關聯。比如,某個長假過完后,一名男生以身體不適為由待在家中,連續一周都不想上學。結合心理測評記錄,陳老師了解到,這孩子的父母常年忙碌,很少有時間關心孩子,孩子的“異常”很可能是另一種方式的表達。經過兩個月時間的調整,通過家長、老師、學生的共同努力,這名男生才恢復了對上學的興趣。
“心理雖是一項教學輔助工作,但對學生而言是必需的。”初三班主任馬益維稱,學生出現小問題的背后往往有復雜的綜合因素。有時候學生上課心不在焉,也可能是家中有了突發情況,也可能是同學之間有了矛盾。治標又治本,才能有利于學生各方面的良性發展。
據了解,上世紀90年代,江東區就開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索。但至今,學生、家長對心理教育仍然存在誤區。
昨天下午,記者隨機詢問了四眼碶中學幾名學生,問他們是怎么看心理測評的?有同學就回答說:“我怎么會有問題?”
一些學校的心理教師告訴記者,部分學生確實對心理測評存有“芥蒂”,尤其是測評后“被溝通”的學生,會帶有一種情緒,比如在走進教室時會問:“我為什么要來這種地方?”
一所學校負責心理工作的徐老師說,很少有學生愿意主動找心理老師,意識到自己“有點問題”可能會讓他們感受到很大壓力。同時,個別家長也特別反感心理疏導,認為心理上的狀況是“一種病”,而“我的孩子沒病”。當然,隨著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斷深入,家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接納程度也有所提高。“老師、家長意識的更新,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接納自己。”徐老師說。寧波晚報記者徐葉通訊員莊承婷陳家晶
本測驗共有18個陳述句項目。請仔細閱讀每個項目,并對照自己的實際情況,作為“是”與“否”的判斷。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皖B2-20080023 信息網絡視聽節目許可證:-2010年度全省廣布誠信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