轎車月銷量為零SUV成海馬的“救命稻草”?
從每年21萬輛、14萬輛到6萬輛,再到半年1萬多輛,這是海馬汽車三年多來的銷量成績單。汽車銷量斷崖式下跌帶來的效益下降,讓這家上市企業在虧損的泥潭中掙扎。
日前,海馬汽車發布了8月產銷數據,其中基本型乘用車(轎車)8月份銷量為0輛。在所有車型中,SUV以1494輛的銷量,占據總銷量的96%,成為海馬汽車的“救命稻草”。
海馬轎車月銷量為零
受到中國汽車市場“國五國六切換”的影響,7月份各品牌汽車的銷量增長均有所回落,海馬汽車也不例外。
根據海馬汽車8月6日公布的產銷數據,海馬汽車7月份累計銷量僅2770輛,同比下滑35.10%。具體車型中,轎車車型7月僅售17輛,1~7月累計銷量僅2005輛。
海馬汽車銷量的下降,最早可以追溯至2017年。
2016年海馬年報顯示,其汽車銷量21.6萬輛,而這一年也成了海馬汽車銷量的巔峰,其后便一路下滑。2017年,海馬汽車立下了30萬輛的年銷量目標。但最終僅完成14萬輛,不及目標銷量的一半。2018年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6.95億元,與去年同期的33.79億元相比下降約50%。對此,海馬汽車表示,大幅虧損的原因除了銷量下滑外,更多的是由于其自身實施產品聚焦戰略后,對部分產品或在研項目實施退市或停止研發等,涉及的相關資產或研發支出予以減值或費用化,影響凈利潤約2.42億元。
今年9月5日,海馬汽車披露8月份產銷數據快報,快報顯示:8月份海馬汽車基本乘用車(轎車)生產量為10輛,銷量為0輛,SUV車型銷量為1494輛。
對此,海馬集團品牌管理部部長趙媛表示,基本乘用車銷量為0輛,是因為公司將重點放在了SUV領域,而生產的10輛乘用車是“定制的”。
“我國汽車行業整體運行面臨較大壓力,全國汽車產銷結束了自1991年以來連續27年的增長態勢,出現下降。”海馬汽車在2018年的年報中如是說道。
不僅是汽車銷量下滑,曾經在海馬汽車研發部門任職的獨立汽車分析師張翔告訴河南商報記者:“去年、前年,研發部門很多以前的同事都已經離開海馬,跳槽走了。”
海馬汽車變*ST海馬
不斷下滑的汽車銷量,對一家以汽車銷售為主營業務的公司來說,影響是巨大的。
今年4月24日,海馬汽車被深交所實行“退市風險警示”處理,股票簡稱由“海馬汽車”變更為“*ST海馬”。
公告稱,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的有關規定,如果公司2019年度經審計的凈利潤繼續為負值,公司股票將被暫停上市。
海馬汽車銷量下降的背后,與中國汽車市場增速放緩有關。眾所周知,2018年下半年是中國車市的拐點,多年高速增長的中國汽車市場增速放緩。
在汽車市場慘烈的淘汰賽中,海馬沒能幸免于難。
河南省汽車行業協會秘書長劉曉明認為,海馬汽車銷量下降,除了汽車市場的不景氣外,海馬自身的產品定位也是問題之一。“市場定位沒弄對,產品消費者不喜歡,競爭又激烈,所以車賣不出去。”
不僅是海馬,不少國產汽車品牌在汽車市場下行期間虧損嚴重。
近日,長安汽車發布的2019年半年度報告顯示,2019年上半年,長安汽車營業收入為298.76億元,同比下滑16.1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2.4億元,同比下滑239.17%。
張翔認為,海馬汽車與馬自達分手后,在研發上沒有得到外企的支持,再加上“這家企業本來規模就小,資金也不是很充足,所處的位置也不是很好,發展比較慢,錯過了中國汽車發展的黃金時期”。
“不務正業”的海馬
作為一家汽車企業,海馬還涉足房地產、物業公司、金融投資等多個領域。
記者查詢發現,早在2015年,海馬就已經形成“汽車、金融、地產”三大業務板塊。
2016年,海馬旗下的主力板塊地產板塊營業額達到46億元,海馬地產在鄭州、武漢等地投資開發樓盤,而且其還參股了海南銀行。
不少人質疑,海馬在非汽車領域的布局,影響了其對汽車研發等方面的投入,致使其核心競爭力下降,產品在市場缺乏競爭力。
有網民評論稱,海馬專注炒房不完了,還賣什么汽車呀。
對此,劉曉明則有不同觀點:“(汽車和房地產)兩個行當不一樣,汽車行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沒有其他行業的支撐,一旦市場波動,汽車就做不下去了。”
數據顯示,海馬汽車的產品研發投入較少。以2018年上半年為例,其在產品研發上的投入僅為2.54億元。同期相比,長城汽車的研發投入15.04億元,而比亞迪的研發投入更是達到了37.19億元。
張翔表示,對于一個汽車品牌來說,技術是其核心競爭力。研發投入的多少,決定著其技術的強弱,也決定著其產品的競爭力。“之前汽車行業發展快的時候,海馬沒有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發上,去搞金融、房地產等產業,在技術上吃老本。”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