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籃兵敗不應歸結于個人 改革需要更深入
在姚明一雙泛紅眼睛的注視下,屬于中國男籃的世界杯結束了。
為備戰這屆世界杯,中國男籃集訓了3個多月;為打好這屆世界杯,中國男籃準備了將近3年。
由于過去3年間,中國男籃沒有重大的、涉及參賽資格的比賽任務,面向東京奧運,中國籃協推出了雙國家集訓隊的創新模式。兩支國家集訓隊之間不存在主次之分,于2017年和2018年并存,其間分別承擔大賽任務。之后合并為一支國家隊,備戰世界杯及奧運會。
彼時籃協希望借此舉措構建競爭機制,調動國家隊教練員及運動員積極性,拓寬優秀教練員和運動員的選拔層面,在挖掘潛力球員的同時進一步培養年輕教練,以便為世界杯及奧運會做好準備。
簡而言之,采用兩支國家集訓隊的模式,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球隊實力,打好本屆世界杯與東京奧運會。從這個方面看,冰冷的成績就擺在眼前,結果難言出彩。但若從其他角度出發,顯然還不能一概而論。
如果中國男籃戰勝了尼日利亞,壓哨拿得東京奧運會的直通資格,真就能萬事大吉“一白遮百丑”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然而在中國男籃遺憾收場后,就可以直接將球隊定義為一無是處、百無一用嗎?這樣顯然也不客觀。
從2017年4月李楠與杜鋒走馬上任、紅藍兩支集訓隊拔錨起航迄今,中國隊既有在亞運會上以全勝戰績重奪亞洲冠軍的喜悅,也有在本屆世界杯上未能獲得奧運會直通資格的遺憾。
其間胡金秋在亞洲杯上一鳴驚人、阿不都沙拉木在亞運會上一飛沖天,還有趙睿、于德豪、吳前等一批年輕球員逐漸成長起來。若非得益于兩支集訓隊的模式,其中很多人將難以披上國家隊的戰袍,獲得如此寶貴的展示機會。
可作為中國籃球事業中最受關注的一環,男籃國家隊的成績最具說服力,這是不爭的事實。
球迷對這屆本土世界杯抱以極高期待,期許球隊能夠披荊斬棘闖入八強,復制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的榮光。然而結果卻令人失望,單從成績看,世界的水平離我們越來越遠——里約奧運會上的全敗戰績曾被視為低谷,但現在很可能連東京都去不了了。
與波蘭隊一役的最后7秒鐘,成為了中國男籃在本屆世界杯上的分水嶺。如果中國隊能把細節處理得更精細一些,把這場比賽的勝利牢牢攥在手中,也許球隊的整個走勢會大不一樣。積累信心需要漫長的過程,可消磨起來卻容易得很。中國隊此役丟掉的“魂”,到最后也沒能徹底找回來。
“在家門口打比賽,球隊有起伏,但是總體非常好,精神面貌值得肯定,當然我們可以做得更好。”正如李楠所說,此時給球隊“打分”沒有意義,因為不夠客觀,不能記錄和證明球隊的努力。
若以2017年姚明出任中國籃協主席為界,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里,中國籃球所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去年的亞運會,中國隊包攬了籃球項目全部4枚金牌;今年的三人籃球世界杯,中國女隊歷史性摘得世界冠軍的頭銜。
與此同時,CBA聯賽也在以NBA為模板不斷改進,比賽輪次增加、合同愈加規范、商業贊助走高,一切都在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在本屆世界杯上,中國隊確實暴露出了許多問題:關鍵球處理缺乏經驗、罰籃基本功有待提升、發揮易受壓力影響、爭搶籃板各種吃虧……這些問題最終反映在了成績上,然而中國男籃作為一個整體,并不應該把原因簡單歸結到某一個人身上。
個別過激球迷上升到人身攻擊的言論,對球隊百害而無一利。中國男籃通向東京奧運會的大門僅剩一條門縫,我們要做的是幫助球隊嘗試把它重新掰開,而不是想著給它再上兩把鎖。
國家隊成績是具象的展現,它是職業聯賽、人才培養、青訓建設等種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急功近利和揠苗助長壓根不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這個道理單拎出來任誰都懂,可套用于在意的事物上卻往往又是另一回事。
亡羊補牢,讓世界杯成為中國籃球睜眼看世界的平臺,并以此為契機將籃球改革推向深入,向更高層次靠攏。正如姚明所說,我們已經知道世界的格局,我們必須要向著世界先進水平看齊,不能半途而廢。
作為中國籃球的掌舵人,姚明主動攬過了所有責任,他已將目光投向了明年6月的落選賽,“只要有一絲希望,我們都要去爭取。”
即便最終無緣東京奧運,如若本屆世界杯的經歷能成為中國男籃變得更成熟、更厚重、更強大的一塊墊腳石,此刻遭受的痛苦也算沒有白捱。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