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雙巧手 成都83歲老人六十年來做了上千架飛機模型
今年83歲的韋克敬,將成都視為“第二故鄉”。60年來,他做了上千架縮比飛機模型,共600余種型號。他制作的50架飛機模型在中國最大的航空博物館永久展出。26日,在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職工宿舍內,韋克敬向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展示了他的飛機模型。
60年制作上千架飛機模型 其中50架在航空博物館永久展出
60年前,韋克敬從部隊轉業到成飛,那時的成飛,還是一片名副其實的“黃田壩”,而正是在這片土地上,誕生了殲五甲、殲七、殲十以及殲二十等著名戰機。“成都是我的第二故鄉。”韋克敬是廣西人,1958年從部隊轉業來到成都。直到退休,他一直在成飛集團制作飛機模型。60年來,他做了上千架縮比飛機模型,600余種型號。
韋克敬告訴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他制作的50架飛機模型在中國航空博物館永久展出,2013年,航空100年,中國航空博物館找他定了50架飛機模型,“按照1:10的比例,一個型號一架,有國內的,也有國外的”。殲五甲、殲七、殲十……在眾多飛機型號中,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廠里第一架型號飛機——殲五甲。韋克敬說,這架飛機是按照1:10比例制作的半解剖模型,用于講解飛機的構造和功能,“加了雷達,可以夜間作戰”。
60年來,他制作最多的是殲七模型,感情最深的也是殲七模型,“殲七有20多種型號,而且生產周期最長。”他說,殲七都是按照1:20的比例制作的。
師從航空繪畫大師陳應明
“我是他比較滿意的徒弟”
韋克敬自進入成飛以來,便師從已故航空繪畫大師陳應明,學習制作飛機模型。60多年前,韋克敬遇到了陳應明,一個廣西人,一個廣東人,“兩廣”在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相遇了,兩人長達60年的師徒情從此開始。
韋克敬當時剛從部隊轉業到成飛,是153個轉業人中年齡最小的,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啥也不會。”陳應明在二樓,他在三樓上班,下班后跑到二樓看陳應明做模型,“陳老師做的東西太精致了。”韋克敬說,自己打心底佩服,每次經過不由得多看幾眼。陳應明也注意到了韋克敬,慢慢地兩人彼此熟悉了。
后來,因為人手不足,陳應明找廠長要了2個人。陳應明便邀請韋克敬,韋克敬拜了陳應明為師,跟隨他學習飛機模型制作。從那時起,韋克敬就和飛機模型分不開了,由陳應明帶領韋克敬和另一名弟子,專門制造縮比飛機模型和展品,人數最多時達20多人。韋克敬說,老師那么多徒弟,他算是大徒弟,也是師傅比較滿意的弟子。“現在想起來,真是非常幸運。”
一刀失誤前功盡棄
制作一架模型要花費幾個月
那時候,完全沒有現在的模型成品套件,也沒有車鉗銑刨工具,所有的模型,都靠一雙手一把刀,對照著圖紙一刀一刀刻出來。韋克敬告訴記者,“將一塊完整的柏木,塑造成精妙的飛機模型,每一刀失誤,都有可能前功盡棄”。
成型后,還需按照戰機的真實外觀,上漆、涂裝。這樣下來,制作一架模型,甚至需要花費幾個月時間。六十年來,韋克敬就是這樣一刀刀,記錄了四川乃至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歷史。韋克敬說,成飛建廠50周年航空展,兩人計劃一起展出,“老師的航空畫和我的模型一起展出,”但由于種種原因,展覽未能實現。2017年,陳老師去世了,但韋克敬一直記著這件事。直到去年,韋克敬完成了這個期盼多年的心愿。成飛建廠60周年,他用60個型號飛機模型的個人作品展,完成老師遺愿。
韋克敬說,雖然這幾年眼睛不好,手也不是很靈活,很少親手制作模型了,但是每天修復模型,仍是他最大的樂趣。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胡挺 李躍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