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小伙深山建“天路” 把四川電能輸送到全國
劉嘉(左)在夜間施工現場查看。
劉嘉。
5月24日上午,成都市郫都區唐昌鎮,劉嘉站在半面墻高的圖紙前,用紅筆圈出成汶鐵路彭中段的一截,“新建的這條超高壓線路,4天前成功穿越了最后一條鐵路線。”
下個月底,成都將新增一條500千伏的超高壓輸送線路,緩解夏季用電高峰壓力,并讓更多來自長江上游的水電得以“電盡其用”。從十年前開始,作為85后的劉嘉開始“觸網”,常年奔波在四川大大小小的深山峻嶺,見證了一條條銀線“天路”的建設。
同時,劉嘉也見證了四川從缺電大省,到電網交錯有序,甚至掌握全球先進輸電技術——特高壓,并成為全國最大的清潔能源基地,跨省輸送電力能力居全國首位的跨越式發展。
100次跨越
為成都新建一條超高壓
“這是第一次在家門口搞電網建設。”今年32歲的劉嘉,是土生土長的成都人,2009年大學畢業后,便開始參加電網建設工作。跟大學課堂和實驗室不同,他去的地方是四川的崇山峻嶺,甚至無人區,一待就是幾年,“這是2018年接到和負責的工程,要在成都新建一條超高壓——蜀州-丹景第Ⅲ回500千伏輸變電工程。”
“以往都是在川內的大山中搞建設。”劉嘉說,本以為這次在成都做可以常回家,甚至有空帶帶娃,“但時間太緊了,一個月回去一次就不錯了。”他說,這次的工程從崇州出發,途經大邑、都江堰、溫江、郫都、彭州,全長65.339千米,“要跨越6次高速公路、3次成灌高鐵、1次成汶鐵路,以及500、220千伏等電力線,加起來上百次的跨越,難度很大。”
“比如跨越成灌高鐵時,為了不影響高鐵線運行,我們只能在凌晨施工。”劉嘉說,工人在凌晨爬上50多米高的鐵塔,配合地面進行放線工作,實現輸送點線路從高鐵線上飛越,“晚上風大,加上成都多雨,常常忙到凌晨4點才停下休息。”
無人區生活
施工隊員成了“養殖戶”
“2009年進入這行時,是從施工隊技術員做起的。”劉嘉回憶,這些年常年在大山里生活,他印象最深的還是在樂山搞建設時,“西昌到沐川500千伏的輸變電工程,很多地方都是無人區。”
“從運輸建設材料、食材上,就能看到這項工程的困難。”劉嘉說,當時設置有4個營地,從1號營地開始,通過人工、騾馬隊把豬肉運上4號營地,可能要花費幾天時間,“經常豬肉運上來都餿了。”為了解決吃的問題,施工隊隊員成了“養殖戶”,“待的時間長,很多家禽、蔬菜都得自己養、自己種。”
“在山里,一般要待3個月才回一趟家。”劉嘉說,他們和大山大河待在一起的時間,遠比在家中多,“有時候受傷是難免的,上個月就受了次傷。”他說,4月初在大邑青霞鎮協商建設時,從緩坡上滑倒,把左腳弄傷,“被送到醫院,打了石膏,醫生讓我多休息幾個月。”
“但為了保障成都今夏和今后的供電,我們工期很緊。”沒過幾天,劉嘉就杵著拐杖,出現在項目部,“最后幾個月是關鍵期,要完成飛越成灌高鐵、成汶鐵路等工作。”
見證電網發展
把四川電能輸送到全國
在劉嘉出生前后,那時的四川是出了名的缺電省。在1985年,全省全年人均電量只有228度,只有全國水平的一半。而1987年12月,全省日缺電3100萬度,缺額高達45%以上。電力供應嚴重不足,電網建設十分薄弱,全省僅有220千伏變電站4座。當時,省內各地為了多用點電,在每年分電會上,各地分管領導總會爭得面紅耳赤。
但到了2010年7月,四川向家壩——上海±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示范工程已順利投入運行,這是當時規劃建設的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送距離最遠、容量最大的直流輸電工程,更多的水電得以被輸送出來。到如今,四川已成全國最大的清潔能源基地,年輸電能力達3000萬千瓦左右,跨省輸送電力能力居全國首位。
“我們的工作就是為四川建設更多更堅強的電網。”劉嘉說,通過電網建設,把四川蘊藏的水電等清潔能源輸送到全省甚至全國,“讓更多人用到放心、安全、清潔、可靠的電。”(記者 楊力 實習生 高勝美 攝影報道)
原標題:85后小伙深山建“天路” 把四川電能輸送到全國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