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自主品牌庫存攀升 國五禁售壓力難解
汽車市場的寒冬并未過去,自主品牌正在迎來庫存危機。
連續16個月庫存警戒線一路飆升,4月份乘用車銷量同比下滑接近18%。其中又以自主品牌尤甚,市場份額更是跌破40%,多項業績持續下滑成為自主品牌頭上的陰霾。
這也使得汽車自主品牌面臨著較大的庫存壓力,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近日表示,5月汽車市場情況依舊艱巨。尤其強調,部分地區因為國六切換臨近,清庫壓力大。
隨著市場環境的影響,自主品牌將會受到更大的考驗,在一些行業分析師看來,部分自主品牌今年將被淘汰,新一輪的洗牌已經來臨。
自主品牌一路下跌
5月13日,根據中汽協發布的汽車產銷數據,4月份乘用車銷量為157.5萬輛,同比下滑17.7%。其中,自主品牌乘用車4月份的銷量為58.5萬輛,同比下滑27.9%,市場份額已經連續13個月同比下滑,其4月份的市場份額為37.1%,為近三年的最低水平。
吉利則在整個1—4月期間,呈現出起伏不定的成績,總銷量4月同比降了19%,此前的1月、2月、3月則同比波動2%、-24%、3%,總的來說,增長慢而下滑快。
其他自主品牌車企如江淮汽車1—4月累計銷量同比下滑12.93%;力帆汽車銷量則每月同比跌幅在34%—50%之間;海馬汽車第一季度的每月銷量更是直接跌破2000臺,同比跌幅一度高達87%。
在自主品牌一片“跌跌不休”之中,長城汽車和比亞迪的銷量顯得可圈可點。1—4月,長城汽車累計銷量約為36.8萬輛,同比增長8.65%;比亞迪1—4月份銷量同比增長4.21%,其中新能源汽車實現了123.13%的同比增長,但燃油汽車銷量則大幅下滑44.85%。
長城汽車在回復時代周報記者的采訪時稱,增長原因主要來源于聚焦SUV、皮卡車型和有效研發投入,同時通過一些贊助等營銷手段,維持有效曝光率。其還表示,未來五年還將投入300億元用于研發。
但長城一季度營收和凈利潤卻仍然有一定的跌幅,其中營收同比下降15.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下降62.84%。
與自主品牌低迷表現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合資品牌銷量較好。廣汽本田和廣汽豐田今年1—4月累計銷量分別為25.8萬輛和20.5萬輛,同比增長16.67%和32.94%,但自主品牌廣汽乘用車卻只售出11.5萬輛,同比降幅達40.42%。
長安和上汽則紛紛出現了“自主和合資同時下滑”的情況。其中,上汽榮威和名爵品牌1—4月累計銷售20.6萬輛,同比下跌15.3%;重慶長安1—4月則累計銷售22萬輛,比去年同期累計足足少了9.5萬輛。
結合數據分析,乘聯會表示,目前乘用車市場具有豪華強低端弱、進口強國產弱、市場復蘇艱難等特點。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估計未來會有一批車企或品牌面臨淘汰,而全聯車商投資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總裁曹鶴更直言,今年年底就會有被淘汰的自主品牌。
曹鶴表示,在市場份額有限的情況下,這是合資品牌下壓自主品牌的必然結果,自主品牌的當務之急是先活下去,重點應從技術研發和營銷方面發力。
國五庫存壓力難解
5月10日,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4月份汽車經銷商綜合庫存系數為2.0,同比上升20.5%,環比上升11%。其中,合資品牌庫存系數為1.74,環比下降2.2%;自主品牌庫存系數則高達2.55,環比上升20.9%。其中庫存深度最高的前三個品牌分別為自主品牌長安、奇瑞、榮威。其中,長安和奇瑞的庫存系數皆為3.4,榮威為3.2,庫存深度皆超過3個月。
庫存的背后,是即將到來的國六排放標準,使得國五庫存難解。
5月13日,一份來自重慶市汽車商業協會的《關于我市國六排放標準實施情況的調研報告》,強烈要求推遲國六排放標準的實施時間。報告稱,汽車銷售持續疲軟,市場競爭化加劇,切換國六對新車銷量影響加劇,消費者觀望國六車型切換政策,持幣待購更甚,經銷商面臨消除國五車型庫存的艱巨壓力。
據機動車排污監控中心的公告顯示,截至2019年5月16日,有84家企業1856個車型共318萬輛輕型汽車進行了國六環保信息公開。雖然每周都在環比增長數十款至上百款車型,但和2018年銷量2300萬輛乘用車的市場規模相比,目前符合國六排放要求的產品數量只有不到14%。
時代周報記者梳理,截至5月,目前宣布將提前于今年7月1日實施國六排放標準的地區及省市已超過20個,其中,以廣東、北京、深圳、上海等地為代表的部分地區將一步到位,提前實施更為嚴格的國六b標準。
時代周報記者走訪廣州地區部分經銷商,尤其重點走訪了庫存深度超過3個月的前三品牌長安、奇瑞和榮威。所有品牌的國五標準車型均有不同程度的價格優惠,區間為幾千元到兩萬元不等,其中榮威RX5車型裸車優惠達2.5萬元。而經營合資品牌的經銷商則表示,國五庫存所剩不多,建議購車者直接入手國六標準車型。
“在國五國六的切換上,合資品牌基本已完成了更新換代,因為有參照的歐標和美標在前。而自主品牌的壓力更大,因為切換國六的研發推新成本過于昂貴。”一位資深汽車業內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