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賦能鄉村美育 博物館里的“傳統”打開農村娃“未來”
中新網5月20日電 22個省市自治區,150多所鄉村學校,數萬名學生,通過“帶鄉村孩子走近博物館”陌陌直播公益課,有機會“走近”包括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等國內知名博物館。
“作為文化中樞的博物館:傳統的未來”,這是2019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也正是博物館專家學者們,來到直播間“傳道授業”的初衷:通過深入淺出的講解授課,即時生動的交流互動,讓鄉村孩子們在感受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時,給他們打開一扇“走出去,看未來”的窗戶;也是首次走進直播間授課的博物館專家學者們,對普及推廣博物館教育這個時代課題的嘗試和求解。
讓“傳統”在直播間里活起來
“一件青銅黿,它既包涵了商代的歷史文化背景,也有古人射箭習俗和弓箭飛行的科學原理,還有現代的動物保護意識。”
5月14日,“帶鄉村孩子走近博物館”直播公益課的第八講,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策展人黃一,帶來的商代“作冊般”青銅黿主題課,讓直播間另一頭的鄉村孩子們,瞪大了好奇的眼睛。
孩子們對文物的關注點,是直觀的。“古人射箭為什么會這么準?”“黿和烏龜是同樣一種動物嗎?”
文物對于孩子們的影響,是復雜的。“我們的祖先太聰明了,幾千年前就會鑄造這么復雜的青銅器!”“黿為什么會瀕臨滅絕,是人類造成的嗎?”
如何處理好直觀和復雜的矛盾,讓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的文物,在直播間里“活起來”?
包括黃一在內受邀講課的博物館專家學者們,一直在思考。
在第二堂直播公益課里,湖北博物館原陳列部主任王紀潮,用豐富的圖片、視頻資料,給孩子們介紹了國寶曾侯乙編鐘。
王紀潮說,“先讓文物在直播間里‘活起來’,才能讓孩子們感興趣,才能讓文物和文化影響到孩子”。這也是博物館專家學者們的共識。“我盡量避免像傳統授課那樣,用刻板的文字來展現內容”。首堂公益直播課上,上海博物館館員張經緯在課件里選了一張自己穿著赫哲族魚皮衣的照片。他的講解是孩子們熟悉的生動語態,“脫了魚皮衣之后,身上也會留下魚腥的味道,走在街上小貓都會追著跑呢!”
“立足孩子的知識儲備,才能讓他們記得住”。天津博物館副研究館員金鵬,引用天狗吃月亮傳說和唐詩詠月名篇,介紹“月有食”卜骨,并以十二生肖為例,解釋甲骨文的象形功能。

“這座雕像在出土時有一些殘損,大家對照修復前后的圖片看一看有哪些變化”。首都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劉丞為了調動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把“找不同”的小游戲環節引入課堂講解,逐一介紹文物修復部位和技術工藝。
直播所特有的即時互動性,讓每堂公益課最后10分鐘的提問時間,成為孩子們最活躍的環節。為了解答孩子們千奇百怪而又充滿童心的問題,專家學者們也是有備而來。
陜西歷史博物館副研究館員梁勉,特意準備了一件館里的文創產品“貴妃香囊”,在提問環節和孩子們展示。“同學們問唐代金銀器中有沒有生活用品,大家看,唐代的女同學就會佩戴這種精美的香囊”。

“40分鐘一堂課,很多文物知識點無法展開,很多孩子的問題來不及解答,希望以后有機會還能給孩子們講課”。在課上,浙江博物館副研究館員石超用多段視頻全面展示了鎮館之寶越王者旨於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