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年輕女性人工流產呈三高趨勢 孩子早知性知識多好
孩子這方面的知識是缺乏的,而敦促這群醫生放棄休息去講課的,是在臨床上看到的一些悲劇。“好多年前,我們就在門診看到一些很小的孩子,十四五歲的年紀,來工流產。那是真正的花季啊!”賀木蘭感慨,要是這些孩子早些知道性健康知識,學會,他們的人生可能就此不同了。
賀木蘭的感受,是許多婦產科醫生的共識。紅房子醫院計劃生育科主任姚曉英告訴記者,這些年上海年輕女性人工流產呈“三高”趨勢:第一是反復流產率高,醫學上把大于等于三次稱為“反復流產”;第二是年輕女性比例高,上海統計數據時把“年輕”的年齡界定在“小于等于18歲”;第三,未婚女性占總人流比例高。
姚曉英遇到的極端案例是12歲的女生來流。“這些年齡可能是剛來月經,甚至還沒來月經,就來終止妊娠了。”姚曉英說,這些年低于14歲的人流每年都會遇到一兩例,低年齡人流案例可能涉及犯罪,但家庭似乎都有難言之隱,因為可能犯罪嫌疑人也是孩子,這類案例發生在同學之間、親戚朋友之間。
“這些少年悲劇提示我們,孩子們得到的專業指導真的太少。”姚曉英說,正確避孕應該成為青少年的科普話題。
近年的一份《中國與其他性教育狀況對比》調查顯示,我國每年約有2200萬青少年進入性成熟期,隨著性觀念的,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過早地發生性生活,在18至24歲人群中,48%發生過性行為;與此同時,中國每年人流約1300萬例,其中未成年人比例達50%,六成少女不知流會造成子宮穿孔、月經不調、盆腔感染和不孕癥等嚴重后果。
令醫生著急的是,我國的性教育現狀還停留在“個人胡亂探索、家庭沉默不語、學校隔靴搔癢、社會態度不明”的狀態。
2011年,賀木蘭在幾次走進學校后,決定要把青春期性教育這門課做好,她成了“紅”的第一位。如今,“紅”的發展到20多人,他們都是紅房子醫院里的醫務人員,在臨床工作之余,他們購買了許多國外青春期教育讀本,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性別特征,自己琢磨開發課程,形成了一個“業余”青春期教育教研組。
“我們不是老師,不會一味地跟孩子說‘不要’,而是希望告訴孩子們如何自己,如何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如何認識自己的身體。”“二師兄”朱家斌如今是男生版青春期性教育的“金牌”。
經過多年摸索,“紅”針對不同年齡段特點開發出低年級版(小學到初中)與高年級版(初三到高中、中專技校)課程,其中又分男生版與女生版。
有意思的是,這些年,“紅”還把孩子們引入醫院,與上海市教委聯合舉辦中學生夏令營,讓中學生走進醫院參觀新生兒室,在B超室第一次子宮,生命早期的孕育過程。“紅”在不斷拓展著青春教育的外延。
“性教育不僅僅是告訴你男女有別、的重要性,性教育不是性行為教育。”一名醫生告訴記者,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全面的性教育應該包括六方面,即多元的信息,價值觀、態度與規范,文化、社會和,人際關系的技能,責任、性行為,人類發展、性與生殖健康。
眼下,“紅”雖然社會需求很大,但也遇到發展的困惑。“很多家長向我們發出邀約,希望我們走進他們孩子的學校去講課,但醫生的精力有限,我們希望成立‘花季加油站’,考慮把孩子組織到醫院,也希望培訓更多的學校老師,這背后還需要很多社會支持。”紅房子醫院團委顧超說,他們之所以關注兒童性教育,不只為了告訴孩子,你們不是“垃圾堆里撿來的”“石頭縫里蹦出來的”,性教育本質上是人格的教育,他們希望幫孩子走在正軌上。
- 標簽:女性必須了解的性知識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