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暖桑榆霞滿天--榆林市積極探索多種養老服務模式
近年來,面對日益龐大的老齡化群體,我市始終緊盯“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目標,持續加大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力度,通過推行購買服務等措施,拓展新的養老服務渠道、探索多種養老服務模式,初步構建了“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為全市老年人的幸福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有個頭疼腦熱不出大門就能得到治療,一日三餐不用操心,還能和老伙伴們聊聊天、打打牌。來到這里后,不僅不會耽誤孩子們的工作,也讓他們更放心了。”在崇文學院社區日間照料中心,80 歲的鄭思榮告訴記者,2015 年中心成立時她就來到了這里,3 年多來一直過得很舒心。
受傳統觀念影響,長期以來,我們身邊的多數老人依然更傾向于居家養老。但很多老人因年齡偏大生活多有不便,兒女又忙于工作無暇陪伴,為解決這一問題,2015 年5 月,榆陽區崇文街道辦事處依托榆林醫專附屬醫院成立了我市首家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該中心集“日間照料、保健康復、文體活動”于一體,共設床位20 張,現有工作人員80 余名,另配置有老年活動室、康復鍛煉活動室、書畫閱覽室、網絡室、多功能活動室、護理室、醫辦室、評估室、檔案室、健康檢查室、日間休息室、心理室等。投入運營以來,累計簽訂協議的老人已達120 余名。
“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其實就是‘托老所’,它的概念及運營方式就像幼兒園一樣,老人白天于此吃住,晚上則回家與家人共享天倫之樂。”榆林醫專附院院長助理羅雄說,該中心主要是為社區老年人提供膳食供應、生活照料、保健康復、心理疏導及讀書、看報、上網、聊天、健身等休閑娛樂服務,基本可以滿足老年人的日常養老需求。
據了解,目前我市已建成的城市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已達20 所,提供床位353 張,省級福彩公益金為每所日間照料中心補助資金60萬元。今年,我市還將規劃建設11個社區日間照料中心,逐步建立起以居家養老為基礎、以養老服務機構為輔助的養老服務體系。
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傳統家庭養老功能日漸退化,社會養老機構還存在床位不足等問題,尋求社會資源支持家庭養老已是大勢所趨。在這種情況下,依托現代通信技術構建的“虛擬養老院”便應運而生了,綏德縣光彩智慧養老服務中心就是這樣一家為高齡、空巢、特困老人提供上門居家生活照料服務的“虛擬養老機構”。
“我們是綏德首家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作為一種新型養老模式,老人們足不出戶,只需輕輕按下按鍵,就可以享受到傳統養老院里的一切服務。”光彩智慧養老服務中心主任王偉告訴記者,通過在家中安裝“一鍵通”呼叫器,中心可以為老人提供米面油和藥品代購、家庭保潔、家電維修、家庭護理、康復保健按摩等日常生活服務,并可提供24 小時醫療急救。另根據詳細登記老人信息,該中心還可按照老人需求,安排中心服務團隊、第三方服務商、志愿者進行各類服務,給老年人帶來更多的關愛和幫助。
看到工作人員把水甕裝得滿滿的,耄耋之年的獨居老人張應蘭拉著工作人員的手流下了激動的眼淚。此前,張應蘭吃水一直非常困難,每次買水都要把家里的瓶瓶罐罐全部裝滿,每天的洗臉水甚至都要攢起來洗衣服。光彩智慧養老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了解到情況后,主動上門為老人安裝了“一鍵通”,上門幫老人送水、洗衣服,并向老人承諾她今后的吃水問題都將由服務中心解決。
“‘虛擬養老院’能降低養老成本、減輕子女養老負擔、提高老人生活質量,是信息化大數據時代的必然趨勢,并有望成為未來養老的一種主流模式。”王偉說。
9 月5 日,走進榆陽區牛家梁鎮常樂堡村老年幸福院(總投資680 萬元,設有單、雙60 間),首先看見的就是干凈整潔的庭院,錯落有致擺放的花草,老人們三三兩兩圍坐在一起,時不時傳來歡快的笑聲。
因子女常年外出務工,88 歲的苗成仁和老伴是第一批搬進村老年幸福院的老人。“沒想到還能住進這么敞亮的新房子,電視、衛生間一應俱全,而且吃住全部免費。現在有時間,我就到院子里看看風景、鍛煉鍛煉,要么就和大家坐在一起聊聊天。”苗成仁激動地說。
“養老工作的重心在農村,實現農村老人老有所養的任務迫切而艱巨。”市民政局社會福利與事務科科長陳和平說,隨著城鎮化速度不斷加快,大量年輕人向城鎮集中,農村家庭養老功能趨于弱化,農村老人空巢、獨居現象十分普遍,農村養老已成為重大而緊迫的民生問題,并呈現出快速化、高齡化、空巢化、部分老人失能化“四化”疊加的特點。
為了積極應對農村人口老齡化,2013 年以來,我市已累計資助建設農村互助幸福院851 所,目前建成運營641 所,擁有床位6520 張,正在建設210 所,為廣大農村空巢、獨居、留守老年人提供了一個以互助交流、餐飲臨休、文化娛樂、慰藉為主的日間照料服務平臺,有力推動了養老服務業繁榮發展。
“快,快推我去窗戶邊坐著曬曬太陽。”這是癱瘓19 年后又奇跡般坐了起來的尹買旺說的第一句話。
作為榆陽區魚河峁鎮的五保對象,尹買旺小小年紀便失去了雙親,1999年又因事故導致雙下肢截癱并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幾年后負責照顧他的姐姐也突然離世。由于缺乏專業護理,他的身體情況越來越差,甚至“總覺得自己活著,就是在等死”。
2016 年11 月,榆陽區民政局通過摸底調研,將尹買旺確定為“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隨即將他接入榆林高新醫院老年護理院。在醫護人員的精心照料和康復師持續開展的截癱肢體綜合訓練、關節松動術訓練、微波氣壓療療下,他的雙下肢肌肉萎縮及腰部僵直癥狀明顯改善,壓瘡也全部治愈。
據統計,截至2017 年,我市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已超過4 萬人,約占老年人總數的7%。為解決這一難題,榆林高新醫院與榆陽區民政局積極探索“醫養結合,集中供(托)養”模式并試行,把養老服務與醫療服務相融合,依托二級醫院的醫療資源,逐步開展“醫養結合型”養老護理服務工作,解決老年人及特困失能半失能人員養老服務問題,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不僅為、社會和監護人減輕了負擔,同時提升了老年人及失能半失能貧困人員的生活質量。
榆林高新醫院黨委李源告訴記者,該院通過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在不換房間不換床位的情況下,隨時可由“養老模式”轉入“醫療模式”,并完成檢查診斷、打針輸液等醫療流程,醫保報銷服務自動跟進,打通了醫養“綠色通道”,為養老、失能半失能、術后康復護理等社會老人提供服務,解決了醫院里不能養老、養老院不能看病的難題,真正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情有所寄、心有所安,為特殊人群提供一個真正的家。
據了解,截至目前我市共建成醫養結合機構13 家,神木市、定邊縣今年也已開展醫養結合試點工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