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侶之間的共同話題人都需要情感寄托嗎
當前,我國義務教育課程包括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三類,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課程管理體系
當前,我國義務教育課程包括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三類,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課程管理體系。地方課程是國家課程的拓展和補充人都需要情感寄托嗎,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地方課程存在被弱化的現象。如何加強地方課程建設,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本期圍繞這一話題展開討論。
新中國成立以來,地方課程經歷了混淆于校本課程、獲得正式命名和內涵不斷深化三個階段,在管理機制、教材編寫、課堂教學和教研等方面得到較大提升人都需要情感寄托嗎,發揮了拓展與補充國家課程的作用。近年來,國家課程的主體地位、主導作用得以進一步加強,并激發和帶動中小學以校本課程為切入點推進課程改革情侶之間的共同話題。地方課程處于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的“中間地帶”,如何理解地方課程在新時代的重要意義、深度把握地方課程的“地方性”特質,充分發揮好地方課程銜接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兩級課程的作用,是解決當前課程管理體系“兩端大中間小”“兩端強中間弱”問題的重要突破口。
為此,要做到三點:一是突破“地方”之困。對地方性知識開發的深度,取決于對“地方”二字的理解,如從空間角度看包含行政區劃、方位區域等;從文化角度看包含民族文化、傳統文化等;從經濟角度看包含區域經濟帶、沿線經濟帶等。一方面地方性知識與地理空間密切相關,另一方面,地方性知識還應在特定的經濟空間和文化空間中予以開拓。目前地方課程開發主要是圍繞行政區劃的地理空間展開,而經濟空間和文化空間尚未得到有效挖掘,這極大地限制了地方性知識的融入。二是解決“古今”之隔。地方性知識既不是封閉于歷史的靜態存在,更不是裸露于當下的喧囂繁華,應該是連接古今的過程,是新時代中國人民幸福感、獲得感的一種源泉和歸因,與人民的美好生活息息相關。地方課程開發既要聚焦歷史,也要落腳當下,打破古今之隔,探尋古今之聯,是地方課程凸顯“地方性”和走向深度的重要路徑。三是拓展“地方”之狹。當前,地方課程的開發主要聚焦于地方的風土人情情侶之間的共同話題,尤其是落腳在“地方人”這個敘事角度。將地方性知識的實施主體窄化為“地方人”,一方面可能忽略地方性知識的普適化,另一方面可能造成許多認識上的誤區,如名人之爭、文化之爭和史事之爭等。深度的地方性知識的開發,應該跨越地區、民族,甚至升華為全人類的共同體意識,這既可以提升地方性知識的價值,又可以擴大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視野和胸懷。
“地方性”并非本地化,倡導地方課程的區域合作,是提升課程質量、擴大課程影響、優化課程設置的關鍵。加強地方課程的區域合作,應從三方面著手:一是開展校際合作。具體方式有兩種:其一,以行政力量助推優質學校與薄弱學校、城郊新校、農村學校聯合。本著以強帶弱的思路,前者通過輸出品牌、師資人都需要情感寄托嗎、辦學理念、管理方式等資源,帶動后者共同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和實現優質資源共享。其二,以學校自發行為助推校際合作,一方面通過開放聽課、跨校兼課、集中備課、課題共研等形式實現硬軟件資源共享,打通中小學間橫向合作通道;另一方面吸引高校學者參與課程建設、解決一線問題、凝練課程特色、推動課程研究,打通大中小學縱向合作通道,實現與中小學之間橫向合作的立體交叉。二是促進區域協同。應強化區域統籌,組織協調區域內的人財物資源,立足區域、為區域服務、適應區域發展,通過推動地方課程提檔升級情侶之間的共同話題、依托地方資源開發課程、基于需求定制課程三個方面盤活區域教育資源;強化科研引領,以課題—課程—課堂“三課”互動為基礎,推進“專題+問題”互助式教研、“課堂教學+基本功”競賽式展評等活動,促使區域內課程建設持續優化。三是推動成果共享。要建立共享成果的認定與管理機制,以共創、共建、共享為基本原則,以教學資源認證標準體系和基于標準的管理系統為依托,推進地方課程的標準化、系統化和精品化建設;建立區域、學區、學校聯動機制,探索三者間的分擔、協作、參與路徑,推進建立課程成果資源庫,實現區域課程資源的優化管理。
在三類課程中,地方課程既是對國家課程的補充,又指導校本課程,起著連接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的橋梁作用。地方課程一方面要彌補國家課程在地方實施上的差異性,增強課程的地方適應性;另一方面又要配合校本課程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求。這就是地方課程的橋梁作用。我們在認識地方課程發展規律時,要充分發揮其在課程管理體系中的橋梁作用,全面理解和梳理地方課程與國家課程、校本課程的相互關系,準確把握地方課程在課程管理體系中的獨特性,在課程管理體系的架構下推進地方課程的深入發展。
地方課程的發展固然有其自身的規律,但地方課程的存在和發展是相對于其他兩類課程而言的。地方課程要想發展好,離不開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的同步發展。我們不難發現,現實生活中地方課程發展中出現的許多問題,根源在于對三類課程整體性的認識不足,忽略了地方課程與其他兩類課程聯動發展的特性,沒有發揮出地方課程的橋梁作用。一旦出現問題,往往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疲于應付,結果常常是事倍功半。地方課程弱化也就在所難免了。
加強地方課程建設,應把國家課程的知識優勢、校本課程的個性發展需求,融合到地方課程的建設與管理中,借助地方課程的社會平臺,聯動,上下發力,共同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地方課程建設的目的之一就是增強課程內容的互補性、地方的適應性。地方課程作為二級管理課程,對上應填補好國家課程預留的空白,保證國家課程的落地實施,地方課程不能偏離國家課程的總目標要求;對下要顧及校本課程的資源運用,指導和帶動校本課程在課程開發、教學實施等方面的發展,保證國家課程的目標要求通過地方課程傳導到校本課程。
這種適應和傳導,離不開三類課程的優化組合,尤其要做好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的優化組合。校本課程是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豐富和補充,必須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配套實施。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都是基于學生的直接體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課程,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征。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很容易找到融合的契合點,將二者進行優化組合,地方課程會更加充滿活力。
地方課程是義務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上世紀80年始,國家就陸續出臺相關政策,明確地方課程的性質和地位,要求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規劃、開發地方課程。《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再次強調,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必須以國家課程為主體,以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為拓展補充,兼顧差異。然而在實踐中,相較于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地方課程一直處于薄弱地位,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究其原因,主要是對地方課程的價值認知不足和建構路徑模糊不清。重新審視與思考地方課程的價值和建構路徑,是加強地方課程建設的當務之急。
重視地方文化的育人價值。地方課程對落實立德樹人、培養時代新人具有獨特的價值。地方課程關注地方文化和風土人情,很難想象,一個不了解家鄉、不熱愛家鄉的人,能夠成為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的人。中華文化是一個由不同的地方文化凝聚而成的整體,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離不開地方文化。地方課程不僅要關注可見的風土人情、生活習慣等地方特色,更要在此基礎上發掘地方文化和價值觀,將學校課程與地方文化結合起來,從地域出發又超越地域,在弘揚地方文化的過程中建立起弘揚中華文化的育系。
強調課程綜合性和適切性。地方課程的形態是綜合性而非學科化的,強調的是地方性知識。所謂地方性知識,是指與共通性知識相對的、由某一區域的人民或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建立的特有的知識體系,它不具有嚴密的學科邏輯,而是綜合地存在于地方日常生活之中。因此,以地方性知識為主要內容的地方課程,無論在內容還是實施方式上都是綜合性的,強調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匹配。如江蘇省徐州市的“沛縣封侯虎”課程,就是以沛縣傳統玩具“布老虎”為主題開發的適用于小學三至六年級的綜合性課程,它導向真實的生活世界,融合相關學科,設置尋虎、憶虎、繪虎等內容,并帶動課程的綜合化實施。
凸顯學生主體,培養核心素養。介于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中間的地方課程,在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方面亦有其獨特的價值。地方課程引導學生回歸現實生活,把學生每日的衣、食、住、行視為豐富的教育資源,努力挖掘其教育價值。對學生來說,這意味著在生活中學習,在社會中學習,在真實而具體的情境中學習。仍以地方課程“沛縣封侯虎”為例,從學生可見、可玩的民間藝術品“布老虎”切入,以“封侯虎從哪兒來”“有多少種類”“怎么制作”“如何傳承”等問題為線索,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小組學習、社會實踐中,解決真實問題,關注社會生活情侶之間的共同話題,弘揚傳統文化。核心素養更關注通過真實情境和生活實踐培育學生的正確價值觀情侶之間的共同話題、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注重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些都與地方課程的理念和目標一致。
加強地方課程管理。國家明確規定地方課程由“地方”開發,但“地方”包括省、市、縣教育行政部門,其中省、市仍屬于較大的行政單位,區、縣之間也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明確開發地方課程的主體顯得尤為必要。不能認為開發地方課程就是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的職責,市、區、縣甚至更小的行政單位都有開發的權利和義務。無論是省市還是區縣的教育行政部門,除了開發地方課程,更應擔負起管理義務教育課程的責任,指導、督查學校高質量實施國家課程、地方課程以及校本課程,并將具體問題反饋給上級教育部門并提出建議,以充分發揮地方在義務教育課程教學改革中的作用。
用好地方課程資源。地方課程是地方依據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特點而設置的,因此,充分挖掘、篩選、利用地方特有的課程資源成為地方課程再構的關鍵。不可否認,自新課改實施以來,地方課程的地位有了一定提高,課程資源也不斷被開發,涌現出了一批基于地方自然資源或地方文化資源而開發的課程,如滑雪課程、剪紙課程等。但需要注意,地方課程資源的利用不能僅停留在表層,除了關注地方有哪些資源、可以用這些資源做什么,更需要關注這些資源背后蘊含的價值和意義,思考地方資源如何在更廣泛的空間與中華文化進行連接和融合。同時,可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成立數字化地方課程資源中心,建立數字化資源庫,如建立指向學生的課程資源庫和指向教師的課程資源庫。指向學生的課程資源庫可提供了解地方自然資源、文化資源、社會資源的視頻、照片等,指向教師的課程資源庫主要包括地方課程的具體內容、實施要點等,以便教師隨時按需使用。
規范地方課程設計。從地方課程的規范性來看,有些地方課程雖種類豐富,但質量不高,既缺乏必備的目標、內容、評價等課程要素,又缺乏指導課程設計的計劃或方案,還缺乏配套的地方課程教材,導致地方課程設計的規范性欠缺。規范地方課程設計是地方課程再構的重要環節。首先,在設計前應形成課程計劃或方案,讓課程設計有理可依;其次,要重視課程各要素,在目標設定、內容選取等方面要符合地方實際和學生特點人都需要情感寄托嗎,在實施方式上應更強調綜合性和實踐性,在評價方面應更強化過程性和素養導向;再其次,要開發兼具專業性和科學性的地方課程教材,并結合時代特點和技術革新,開發數字化地方課程教材,以充實地方課程資源庫,服務教師和學生。
《我的家鄉在“浙”里》是浙江省青少年愛國主義讀書教育活動指導委員會編寫的,是2022年經浙江省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核通過的浙江省中小學愛國主義讀書教育活動用書,是省級通用的(德育學科)地方課程教材。
2022年9月,我和學校五(1)班全體學生都領到了這本地方課程教材。我們基于教材開展了三“味”教學實踐活動,真切感受到家鄉美。
我們根據浙江省義務教育階段課程設置及課時安排,以《我的家鄉在“浙”里》為教材,保障每周一課時的地方課程教學。
教材的主體內容共四章,分別是“深厚文化潤浙江”“綠水青山美浙江”“群星璀璨耀浙江”和“共富路上看浙江”,從歷史文化、風景名勝、杰出人物和共同富裕四個角度勾勒出了浙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人都需要情感寄托嗎。每一章有三節,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用真實的故事講述浙江的發展和變化。每一節內容后面的“鏈接”,是基于該節內容拓展學生閱讀的文本。每一章最后的“行動加油站”是推薦給學生的實踐類活動。
以第三章“群星璀璨耀浙江”的教學為例,我們在課堂上通過師生共讀小故事,認識了浙江省眾多的杰出人物,如王充、沈括、陸游、王陽明等歷史文化名人,邵飄萍、錢三強、屠守鍔、屠呦呦、陳薇等英雄模范,還有一批“最美人物”。此外,我們還開展了“尋訪我的偶像”活動,學生們制作“我的榜樣貼”,記錄“榜樣的名字”“崇拜他的理由”“學習他的哪些品質”,繼而表達自己的夢想,進一步規劃實現這一夢想所要付出的行動。一名學生在“我的榜樣貼”上記錄了她的榜樣——屠呦呦。屠呦呦帶領團隊研究發現了青蒿素,并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為全世界抗擊瘧疾作出了突出貢獻。學生表示要學習屠呦呦一絲不茍、堅持不懈的工作態度和為國爭光的優秀品質,立志將來成為一名藥學家,從扎實學好各門學科開始,腳踏實地。
地方課程不僅是教師組織學生學習地方教材,更重要的是以地方教材為基點,拓展更廣闊的地方資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以第二章“綠水青山美浙江”的教學為例,我們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文字感受浙江綠水青山的綠、碧海藍天的藍、美村“靚”城的美。我利用周末和節假日開展研學活動,精選家鄉的地方資源,和學生一起實地探訪,尋味家鄉。研學中我鼓勵學生用相機拍一拍家鄉有意思的鏡頭,用筆畫一畫家鄉美麗的畫面。研學后,我又鼓勵學生說一說、議一議關于家鄉的印象深刻的場面和收獲。班級里舉辦關于家鄉的攝影作品展、繪畫作品展,在地方課程課堂上開展“我做家鄉小導游”的試講活動,鼓勵學生去實地為游客現場講解。我還組織學生去紹興市柯橋區的棠棣村,有的學生喜歡攝影,并給拍攝的照片配上題目,如“漓渚滿目綠無涯,棠棣無處不逢花”,甚至為照片配上一段優美的文字;有的學生喜歡繪畫,用蠟筆、水彩或者水墨等方式把家鄉的美定格在一張張畫紙上。
為推進“我的家鄉在‘浙’里”這門地方課程落地生根,浙江省委宣傳部、浙江省教育廳、浙江省關工委、浙江出版聯合集團聯合主辦了第28屆全省中小學生愛國主義主題讀書教育活動,包括征文、演講、漫畫創作三項活動。
我一邊落實地方課程的教學實踐,一邊積極動員學生參與這項高品質、大規模的賽事活動。我指導學生參與征文,要求以小見大,從家鄉的某一個點切入,展開細致的描寫,并適時融入自己對家鄉的情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再一次梳理自己對家鄉的印象,回味家鄉的美麗。通過落實地方課程教學實踐,此項征文活動幾乎人人參與,獲得省級獎項13人次。其中,寫家鄉美食類的,有《安昌扯白糖》《麻園問筍》《蘿卜干》等;寫家鄉美景類的,有《柯橋古鎮》《坂湖歡迎你》《永和橋》等;寫家鄉生活類的,有《農田樂》《金柯橋,我永遠愛“浙”你》等;寫家鄉創新類的,有《一個縮影》《紹興黃酒博物館》等。
通過“我的家鄉在‘浙’里”這門地方課程的教學實踐,學生經歷了“識味—尋味—回味”的美好體驗,建構了對家鄉的美好印象,根植了對家鄉的美好情感,也點燃了對家鄉的美好憧憬。
- 標簽:情感提升課程有用嗎
- 編輯:孫蓉
- 相關文章
-
男人情感勵志語錄情感派教學法情感調解師
■【假如心中有胡想,就要當仁不讓一往無前去追隨感情派講授法
-
金哥情感深夜情感話題壞男人三部曲
現在,這位富有愛心的密斯金哥感情,在超市被搶匪暴虐槍殺
- 男女聊天的最佳話題男人霸氣情感語錄現代情感小說
- 男人情感勵志語錄男人情感語錄情感專家天諭
- 男女聊天的最佳話題女性戀愛課程問男生的情感問題
- 情感機構靠譜嗎男性情感課程—參哥情感課程
- 男性和女性核心差異情感語錄網2023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