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常被催促的孩子,長大后可能會有這3個缺點,家長別大意
“快點起床,再不起要遲到了!”
“快點吃,再不吃就涼了!”
“快點,快點,我們該出發(fā)了!”
相信這是很多家庭都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場景。
可扎心的事實是,不管你怎么催,孩子還是一如既往的慢動作,孩子并不會因為催促就起得更早,動作更快。
父母的催促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會給孩子帶來諸多不好的影響。
- 催促孩子,會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清晨孩子剛從睡夢中醒來,也許正躺在床上回想昨晚做的夢,可能他正飛得很高,很遠(yuǎn),要去拯救需要幫助人。爸媽突然的一聲“快點起床”,讓孩子放飛的想象力戛然而止。
孩子洗漱時,也許正在感受牙刷在牙齒或者舌頭上刷動的感覺,一句“快點過來吃飯”,孩子的體驗完全被擾亂。
大人的催促和嘮叨,會打斷孩子正在做的事情,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想想看父母自己是不是在認(rèn)真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比如正在查資料、整理報告,如果被同事或者老板的話突然打斷,思路就被中斷了,回頭來又得重新開始。
孩子做事專注的時間和程度都不及大人,大人尚且容易被打斷。父母的催促和嘮叨,孩子專注力的破壞會更嚴(yán)重。
幼兒時期,是培養(yǎng)孩子專注力的關(guān)鍵時間。如果小時候能專注地聽播放器的故事,安靜地坐下來玩上半小時的手工或者畫畫,進(jìn)入學(xué)校后,孩子更容易在課堂上跟著老師的節(jié)奏走,坐下來完成好自己的作業(yè)。
而父母對孩子習(xí)慣性的催促,不經(jīng)意間就破壞了孩子的思考和體驗,影響孩子的專注力。
培養(yǎng)孩子專注力最好的做法是,不催促孩子。
- 催促孩子,讓孩子承受巨大壓力導(dǎo)致焦慮
很多家長在催促孩子的過程中,語氣里都會有情緒,聲調(diào)提高、不耐煩甚至帶著怒氣,“你給我快點”,“再不快點,今天別去了!”
小小的孩子,聽著父母不停的催促,在內(nèi)心會產(chǎn)生很大的壓力。大人如果天天被老板催著提交報告、完成工作,同樣會覺得焦慮緊張,壓力很大。
《自驅(qū)型成長》里分析到,如果長時間感受到壓力,身體會分泌高水平的皮質(zhì)醇,殺死存儲記憶的海馬體細(xì)胞,且影響到大腦前額皮質(zhì)的發(fā)育,使得孩子記憶力下降,同時降低孩子的探索欲,讓孩子容易恐懼、焦慮。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節(jié)奏,孩子完成事情的熟練度不及大人,所以孩子做事慢一點,是再正常不過的。不能要求孩子跟上大人的節(jié)奏,孩子的參照物是孩子自己。
父母需要控制好情緒,用足夠的愛和耐心,給孩子寬松的生長空間。
- 催促孩子,讓孩子做事浮于表面而不深度思考
孩子對世界的理解是一個漸進(jìn)的過程,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體驗和思考。
很多大人習(xí)以為常,根本不用想的事情,孩子需要時間去思考,“為什么我這樣放這個玩偶不會倒下呢?”“如果這樣拼上去會怎么樣?”
孩子生性好奇,對很多事情都想嘗試下,滿足好奇心的探索也需要時間。
然而孩子探索和思考,可能直接被大人忽視否定,被認(rèn)為是做事拖拉,嚴(yán)重打擊孩子思考的積極性。
父母不停地催促,孩子不得不跟著父母的要求走,孩子疲于應(yīng)付,也就沒有時間和耐心對一件事深度思考。
長此以往,孩子會在上學(xué)階段,可能會草草完成各項作業(yè),不去思考這道題為什么這么做,也不思考各章節(jié)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即使做了很多題,成績依然很差。
長大成人后,即使沒有人催促,也是希望盡快早點完成手上的事情,做得差不多就行,不去做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很難在一個領(lǐng)域做出成績來。
不催促孩子,允許孩子自由探索和自主思考,這將對他的人生大有益處。
那么,如果孩子做事比較慢,家長應(yīng)該怎么提醒和引導(dǎo)呢?
- 多站在孩子角度思考
理解孩子成長的客觀規(guī)律,從孩子角度去思考和體會。
幼兒園孩子起床穿衣很慢,可能是穿衣服不熟練,可以給孩子更多的時間和機會練習(xí)穿衣服;如果孩子寫作業(yè)慢,可能是對知識的掌握不夠,害怕一寫就出錯,這時父母就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幫助孩子厘清知識點,而不是催促責(zé)怪。
在孩子做好事情后,及時給孩子正向的反饋,“寶貝,謝謝你今天快快起床,這樣我們有足夠多時間吃早飯,出門上學(xué)”,“謝謝你今天一回家就完成作業(yè),我們可以有更多時間安排別的活動”。
相信孩子,他們會越做越好。
- 用行動影響孩子
“行大于言”,比起著急的催促,行動更能說服孩子。
如果想要孩子早點起床,父母自己需要盡早起床,安排好自己的洗漱和早餐,提前用故事播放器等叫醒孩子,孩子看到爸爸媽媽早已起床,收拾妥當(dāng),他自然知道該起床了。
如果想要孩子早點吃好早飯上學(xué),父母就自己快快吃好,收拾妥當(dāng)準(zhǔn)備出門,孩子就會立刻明白,要快點吃好出門上學(xué)。
如果想要孩子回家后及時完成作業(yè),父母回家后也需要放下手機,專注地做些事情,比如閱讀、練字。
父母首先做一個有規(guī)劃、有條理的人,做孩子的榜樣,用實際行動帶領(lǐng)孩子成長。
- 幫助孩子建立時間觀念
2-3歲的孩子,對時間沒什么概念,但可以告訴他們現(xiàn)在是起床時間、午飯時間、睡覺時間等等,讓孩子知道什么時間做什么事,幫助孩子建立時間的概念,也是跟孩子制定規(guī)則的一部分。
規(guī)律的作息時間,一方面促進(jìn)孩子按照約定做事,一方面孩子自己也有安全感和掌控感。
孩子再大些,可以用可視化的計時器,幫助孩子理解5分鐘是多久,半小時是多久,同時引導(dǎo)孩子認(rèn)識時間點。
最后慢慢交給孩子自己安排事情、掌控進(jìn)度的自主權(quán),在實踐中,鍛煉孩子的時間概念和全局把握。
有句話這樣說,“如果一棵樹一開始成長得比較慢,它以后必然有強大的根基。我相信人類的成長也是如此。”
每當(dāng)覺得孩子拖拉,要想催促的時候,就想想這句話,同時告訴自己,“孩子,你可以慢慢來”。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長時區(qū),或快或慢,用愛守護(hù),靜待花開。
SQL Error: select * from ck.***_ecms_news where classid=7 order by rand() desc limit 3 http://www.cityruyi.com/lm-1/lm-3/12090.html- 標(biāo)簽:,造物弄人,qq空間相冊破解,名仕美甲貼
- 編輯:王麗
- 相關(guān)文章
-
經(jīng)常被催促的孩子,長大后可能會有這3個缺點,家長別大意
“快點起床,再不起要遲到了!” “快點吃,再不吃就涼了!” “快點,快點,我們該出發(fā)了!” 相信這是很多家庭都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場景。 可…
-
從“飯渣”到“飯霸”,最全寶寶自主進(jìn)食攻略看這里
娃一吃飯,兵荒馬亂。要么跟在屁股后面追,要么拿著手機在前面哄,可以說為了讓娃多吃幾口飯,都快要使用三十六計了。 其實,想讓…
- 這6種疹子寶寶最容易患上,媽媽要學(xué)會分辨
- “鬼壓床”到底是什么鬼?什么情況下最容易發(fā)生?能預(yù)防嗎?
- 寶寶喝奶要喝到多大?看完這個再決定
- 父母哪個年齡段生的孩子更聰明?最佳生育年齡靠譜嗎?
- 骨密度低就表示孩子缺鈣嗎?哪些情況下需要給孩子做骨密度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