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別人家公婆都給孫子買學區房,心里很不是滋味”
“看著別人家公婆都給孫子買學區房,心里很不是滋味”
作為父母,你為孩子的教育付出了多少呢?
相信大家都是竭盡全力。家庭普通的,總會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報課外班和線上課;家庭有一定財力的,甚至早早準備好了學區房。
不僅是爸爸媽媽在努力,在一些注重教育的家庭里,甚至爺爺奶奶也會為自己的孫輩出力。
這不前兩天一位寶媽從后臺來信說,得知朋友公婆給自己的孫子“贊助”了一套學區房,她心里酸酸的。
朋友的情況她挺了解,結婚時的婚房是公婆出首付買的,早些時候朋友生娃全職在家,月嫂和保姆錢都是公婆掏的。如今孩子六歲,馬上要上小學,公婆就又大手筆贊助了他們一套學區房。雖說學區房面積很小,只有一室,可它畢竟是學區房啊。有了這套房, 不僅孩子能上重點小學,連重點初中也不用愁了,那重點高中豈不是更有保障?這下朋友兩口子真的是“躺贏”:隨便上上班掙掙錢,孩子的未來光明可見,這輩子是沒啥愁事了。
反觀自己,跟老公結婚時公婆只出了部分首付就不再管,生娃帶娃也從來沒過問過。至于學區房,更是想都別想,人家早說了“我兒子一結婚,我們就算完成任務了”。要說公婆財力也不差,房子縣城兩套市里一套,賣兩套換成學區房綽綽有余,偏偏人家不提這茬。明明就這么一個孫子,也不知道“補貼”一下。誰知道他們心里是咋想的。
這位寶媽的話聽得我直樂。為啥?因為事情根本不是她想的這樣。
▲孩子成才與否,跟學區房并不直接掛鉤
按照這位寶媽的說法,好像買了學區房就能一步登天,生活樂無憂了,事實上并非這樣。
雖說如今公辦民辦同時招生,并且實行搖號的趨勢越來越普遍,學區房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凸顯,但有了學區房并不等于上了保險栓。
學區房對應的是片區內的重點公立學校。在我們這個準一線城市,重點公立學校招生有好幾個途徑:一種是推薦生,就是因為學習成績好或者得過重量級獎項被推舉進來的。這種學生一入學就會被分到重點班。
另一種才是劃片生。而 劃片進的學生,在開學后還會進行選拔考試,按成績分流。如果被分到普通班,跟重點班的師資、學習氛圍天差地別。從這一點來說,學區房的福利就被削弱了。
況且,靠學區房劃片進入好學校,只是保證你有了張好門票。但在學校表現如何依然要靠自己努力。那些之前底子薄弱的學生,就算進了好學校,也會在面對激烈競爭時不知所措,甚至直接掉隊、失去信心。
▲給孩子買學區房,爺爺奶奶并沒有直接責任
說實話,養娃是父母的事,跟爺爺奶奶真沒多大關系,不管他們是不是就這一個孫兒。依我看,這位寶媽的公婆算是活得比較清楚明白的。
我身邊有位親戚,算是那種為子女肝腦涂地的人。兒子結婚時全力資助買房,等孫子該上學了,兒子兒媳說換學區房錢不夠,老兩口干脆把老家房子賣了湊錢買學區房,想著一家人可以住一起,也好接送孫子。
結果呢,孫子好學校倒是上成了,老兩口也得了幾年天倫之樂,但因為長期和兒媳住在同一屋檐下,婆媳之間磕磕絆絆很多。等到婆婆中風行動不便,兒媳暗示他們回老家,說老家醫療費用少,負擔小。可老家并沒有房子怎么辦,這下兒子上場了,說“我姐不還在老家嗎”。老兩口徹底寒了心。自認為對兒子問心無愧,可終究是白忙活一場,還把自己后路給斷了。
可見,孫輩的事情,還是讓孩子父母來負責比較好。不然一旦被兒子兒媳啃上老,恐怕老夫妻后半輩子不得安寧。
▲想讓孩子有出息,父母自身也得努力
很多父母自己不努力,只是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這樣未免有些懶惰。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氛圍的熏陶,如果父母好吃懶做不上進,孩子看在眼里有樣學樣,自然也不會出息到哪里去。
看到別人公婆給自家孫兒買學區房,酸葡萄心理很正常,但最好也止于此,不要心有腹誹。畢竟,自己雙手創造出來的美好生活才更甜,依賴別人得來的,指不定犧牲了什么,要么是公婆干涉下一代教育,要么是自身話語權的喪失。即便兩種情況都不存在,奮斗的動力起碼是缺失了的。
【話題討論:你覺得財力充足的老人,有責任給第三代子女“鋪路”嗎?】
高級育嬰師,心理咨詢師,原創育兒漫畫文章作者。歡迎你想了解的育兒護理、成長發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都可以在這里找到答案!
收藏
舉報
- 標簽:崔永元轉基因紀錄片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