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廣會客廳|「中國交通故事」用心琢磨的鋼軌打磨師
交廣會客廳|「中國交通故事」用心琢磨的鋼軌打磨師
張東勝是侯馬北工務段管控中心業務主管,從2006年開始探索鋼軌修理工作以來,他堅持“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極致”的自我要求,十五年如一日鉆研鋼軌打磨技術,不斷精進技能技巧,用一雙巧手磨出設備高質量,“擦”出平穩回家路。
張東勝的職業生涯起步于侯西鐵路。這是一條連接晉陜兩省的重要能源運輸通道,始建于20世紀50年代,分兩段在三個不同時期修建,到1985年全線通車,先后經歷了30年。因為標準不統一、設備老化,一直維持著較低水平的運營。1988年,入路不到5年的張東勝被“火線提拔”,在侯西線當了一名線路工區班長。設備底子薄、維修力量跟不上的“爛攤子”,并沒有嚇到初出茅廬的張東勝。
為解決列車通過時會對鋼軌焊縫的沖擊損害問題,張東勝把目標鎖定到了“輪軌關系”這個病害根源上。為了了解鋼軌與列車輪對的作用關系,張東勝查閱了所有能找到的技術資料,甚至還連續幾個小時的蹲在線路旁觀察列車通過時的變化。功夫不負有心人,“常規作業+鋼軌修理”的方案很快就定了下來。在他的攻關下,經過平推打磨的區段線路平順度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用鋼軌修理解決現場病害的新方法成了他們單位學習的典范,張東勝愛琢磨、善琢磨的消息也不脛而走。
在他之前,鋼軌修理作業并不受重視,職工們普遍認為更換軌件省時省力,技術要求也不如修理鋼軌那般精細。然而在張東勝看來,通過打磨來修理鋼軌的平順性及廓形,使列車輪對與鋼軌的接觸更匹配,既能減小列車對設備的沖擊,提升設備質量,又能延長換軌周期,為單位節省開支,是一個一舉多得的好方法。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為了將打磨這門“手藝”傳承下去,2012年開始,他每周組織工班長和青年職工集中學習,給他們布置實踐操作課題,幫助他們迅速成長。他還注意總結歸納工作經驗,編制的《鋼軌修理與現場病害的整治》《鋼軌打磨》等教學課件被多家鐵路局作為培訓教材。
作為單位里的“打磨明星”,張東勝總是被邀請到各個車間傳授鋼軌修理經驗,每到一處,他都會在線路上向參培人員講授技術知識,手把手傳授鋼軌、道岔的修理打磨技術,毫無保留地對操作人員的每一個動作進行悉心講解和示范。遇到大家存在疑惑的地方,他總是不厭其煩的再三講解、再三示范,直到大家全都掌握以后,他才滿意地點點頭。在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人認可并實踐著打磨技術,侯馬北工務段管內的線路設備質量持續保持在較高水準,旅客耳中的“咣當、咣當”聲越來越小、越來越輕了。
收藏
舉報
- 標簽:李國弘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