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擺渡人”8年奔走 協調完成器官捐獻300多例
今年的5月8日至6月7日,是器官捐獻志愿服務月。當生命不可挽救時,自愿、無償捐獻器官,讓生命以另外一種方式延續,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
四川省人民醫院的薛瑾,是一名90后的器官捐獻協調員,她做這份工作已有8年時間。8年間,她成功協調完成器官捐獻300多例,讓1500多名患者和家庭重獲新生。一頭是死亡,一頭是重生。人們把器官捐獻協調員形象的稱之為生死"擺渡人"。
對于薛瑾來說,每一個打出去的電話,都可能是救人性命的電話;而每一個打進來的電話,都可能是一個求救電話。
先前因為關機而錯過電話的受體患者,看到短信提醒終于回電話了。這是個已經瀕臨生命邊緣的病人。和科室主任商量了之后,薛瑾再次通知這位錯過電話的患者先來醫院做準備。同時,她要和幾位供體家屬進一步確認捐獻意愿。
在和第一位供體家屬談話時,家屬講到,上一次父親手術的時候,我弄過一個網上救助眾籌,我覺得有人幫助過我,在父親身故以后,有一個器官的再移植,能回饋社會的話,對他也是有好處,對我們大家都是有意義的事情。
然而,并不是每例捐獻都能像這樣順利。
薛瑾正在和南充的一位病人家屬溝通器官捐獻,病人家屬因為忙于應付交通事故糾紛,對于手術時間還很猶豫。薛瑾和醫護團隊決定立即出發趕到南充,一邊溝通一邊等待。面對薛瑾的坦誠,供體家屬終于道出了心中的擔憂。
供體家屬:他(供體)有小三陽,我不想他傳染給別人。
器官捐獻協調員 薛瑾:昨天的肝移植病人,整個人又黑又瘦,整個眼睛都凸出來,就是黃到發黑的黑。他如果等不到一個肝源的話,他可能這個星期人就走了。但凡有一個小三陽的肝源,哪怕是乙肝大三陽的,他接受了,大不了他就治療這個肝炎,都比他命要長。所以你們這個行為是在救人的性命,真的是在救命的行為。
在面臨突然失去親人的痛苦和交通糾紛困擾的同時,這家人依然做出了器官捐獻的決定。
凌晨,手術即將開始。
一個生命無法挽救的離開,卻可以讓更多的生命得到重生。
為了保證器官質量,薛瑾和醫護團隊連夜趕回成都,準備受體手術。到達成都,已是第二天早上6點。 當天,兩名供體共捐獻了8個器官,8臺移植手術同時進行,8名患者的人生得以重啟。
手術室醫護人員:聽,這聲音多美!
5年前,田艷冰的女兒,年僅16歲的李屹霖,因腎臟衰竭,在薛瑾的協調下,接受了一個意外身亡的10歲孩子的腎臟移植。
"一周安好" ,每個星期一的早上,薛瑾都能收到田艷冰發來的消息。既是報告女兒移植后的狀況,也是向所有醫護人員表達問候。5年來,這份感恩從未間斷過。
器官移植受者李屹霖的媽媽 田艷冰:手術回來沒多久,我就登記了器官捐獻志愿者,我覺得我也要做這樣的人,不僅僅是捐贈,我覺得遺體我也捐贈,留給醫學院的孩子們去做研究,反正能用的都用,讓更多的優秀的孩子(學)出來,去繼承這個(器官移植)事業。
因病輟學的李屹霖,在術后,自學了日語,熱愛配音。如今正準備參加漢語教師資格考試,立志成為漢文化的傳播者。新的人生正徐徐展開。
8年來,薛瑾成功協調完成器官捐獻300多例,讓1500多名患者和家庭重獲新生。
生命在不同的城市間接力前行,瀕臨死亡的人生也正在重新綻放。
責任編輯:張琳(EN049)
- 標簽:漣漪診療所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