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銀行行長:提高適應性 強化實體經濟服務能力
中國網財經12月22日訊 2019中國金融學會學術年會暨中國金融論壇年會昨日在京召開,工商銀行行長谷澍出席論壇并發表演講。谷澍表示,金融供給側改革要“補短板”,重點是要更好的發展普惠金融。商業銀行搞普惠,必須真正實現業務、服務的下沉,依托“四個創新”,破解發展普惠金融的難題。
一是創新構建普惠金融產品體系,優化品種、期限、流程、模式,打造綜合金融服務平臺,多方位賦能小微企業經營發展,解決“融資難、融資貴”。二是創新運用“線上+線下”立體化服務模式,拓寬普惠金融的服務渠道和服務網絡,解決普惠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落地難題,提高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可得性。三是創新長效機制,強化普惠考核激勵,完善落實盡職免責。四是創新構建普惠金融生態圈,擴大區塊鏈、大數據等金融科技技術在普惠金融領域的應用,為普惠金融提供生態化、場景化、智慧化服務,切實提高服務效率。
以下為演講實錄:
尊敬的陳雨露副行長,各位領導、各位來賓:
大家上午好!很高興參加本次年會并圍繞商業銀行服務金融供給側改革的會議主題和大家分享相關一下工商銀行的思考和看法。
在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階段,作為經濟運行血脈的金融體系,必須充分發揮資金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指明了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和目標。站在商業銀行視角,結合工商銀行實踐,我認為要實現這三個目標,商業銀行必須依托創新,著力實現經營模式、動力機制和價值定位的“三個轉變”,以切實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一、轉變經營模式,提高適應性
過去的20年,中國銀行業實現了高速發展,資產規模快速擴張。這是銀行對經濟快速發展的適應。隨著經濟漸進轉型,規模導向的發展模式將向結構優化轉變,未來的銀行,將在服務“高質量發展”和貫徹新發展理念上進一步提高適應性,特別是在適應產業變遷格局和適應區域梯度發展趨勢方面。
第一,適應產業變遷格局,優化業務結構。商業銀行需要創新服務模式和業務產品,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積極支持新興產業發展、傳統產業升級和新舊產業間的平穩接續。特別是要貫徹好國家關于制造業發展的政策導向,統籌平衡長短期資金、增量與存量資金,創新一攬子金融服務工具,加強對基礎產業升級和戰略性新型產業的金融支持力度。
近年來,工商銀行圍繞這個方面做了大量探索,截至目前,在保持制造業貸款業內第一的同時,工商銀行先進制造業的貸款余額已經接近6500億元,占制造業貸款比重達45.6%。
第二,適應區域梯度發展趨勢,優化金融空間布局。黨中央已經明確經濟區域相互協調的戰略布局。商業銀行需要把握區域發展戰略導向,前瞻規劃金融資源的空間布局,深刻領會區域協同發展的內在涵義,建立和完善支撐業務跨區域發展、客戶跨區域管理、資源跨區域配置的新體制、新機制,發揮整體合力,支持區域經濟的聯動發展。
圍繞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落地,工商銀行出臺了覆蓋重大區域戰略的配套支持政策,近年來,我們圍繞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區域建設,提供了包括業務、產品、渠道、人才、技術等方面的綜合支持,今后,我們還將進一步為區域經濟的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二、轉變動力機制,提升競爭力
在行業、技術、市場深刻變革的大環境下,銀行競爭力的提升來源于三個方面的創新與突破:
一是體制創新。從釋放生產力,提高金融供給的質量和效率著眼,商業銀行體制創新的重點在于把黨的政治領導核心作用與現代公司治理機制更好有機融合,在于如何提升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在于如何建立以市場和客戶為導向的新體制。
二是技術創新。未來的銀行,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競爭力將集中體現為科技實力。商業銀行發展金融科技,具有客戶、品牌、數據、算力、渠道等方面的先天優勢,關鍵是要把這些優勢聚合起來,轉化為產品、場景與服務。
三是生態創新。科技與現代金融的融合,必然帶來金融生態的變化,銀行端的改革必須加強對數字時代新生態的適應,從構建新生態的角度實施業務和管理的創新。
工商銀行高度重視科技創新與科技引領,我們今年成立了金融科技公司和金融科技研究院,就是想充分運用前沿技術,加速自主研發和應用體制的建設。我們發布的智慧銀行生態系統ECOS,是我們對于金融服務移動化、獲客活客場景化、風險防控智能化、服務平臺云端化、金融發展生態化的一次探索。
三、轉變價值定位,落實普惠性
金融供給側改革要“補短板”,重點是要更好的發展普惠金融。商業銀行搞普惠,必須真正實現業務、服務的下沉,依托“四個創新”,破解發展普惠金融的難題。
一是創新構建普惠金融產品體系,優化品種、期限、流程、模式,打造綜合金融服務平臺,多方位賦能小微企業經營發展,解決“融資難、融資貴”。二是創新運用“線上+線下”立體化服務模式,拓寬普惠金融的服務渠道和服務網絡,解決普惠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落地難題,提高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可得性。三是創新長效機制,強化普惠考核激勵,完善落實盡職免責。四是創新構建普惠金融生態圈,擴大區塊鏈、大數據等金融科技技術在普惠金融領域的應用,為普惠金融提供生態化、場景化、智慧化服務,切實提高服務效率。
發展普惠金融,大型金融機構理應發揮頭雁作用。工商銀行對“不做普惠就沒有未來”有著深刻認識,我們一直在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普惠金融發展模式。今年,我們推出了以“融資+融智+融商”為核心的綜合化普惠金融服務體系,截至11月末,我們今年的普惠貸款增幅接近50%,已經成為重要的信貸增長源。未來,我們將以數字化轉型為中心,堅持線上線下協同,做強經營快貸、e抵快貸、數字供應鏈三大產品體系,實現由單一貸款提供商向綜合服務提供商、從單一場景向共享生態、從產品中心向客戶中心、從電子銀行向智慧銀行的轉變,不斷開創服務小微、支持脫貧的普惠金融發展新局面。
各位領導、各位嘉賓。中國經濟已經踏上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重道遠,我們堅信,有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監管部門的悉心指導,有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市場主體的凝心聚力,我們一定能夠構建起高度適應性、競爭力和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真正做到金融為民,金融利民,金融惠民。
謝謝大家!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