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放電影的好閨女"到"放電影的老太太"
“從20世紀70年代起,我就在農村放電影。剛開始,鄉親們叫我‘放電影的好閨女’;后來,孩子們叫我‘放電影的好媽媽’;現在,大家都叫我‘放電影的老太太’。在我當放映員的20年里,共為觀眾放映13000多場電影。在當站長和經理的23年里,共組織放映故事片、科教片14萬多場次,觀眾達上億人次。”河南省開封市祥符區電影公司黨支部書記郭建華說,“我今年66歲,是宣傳思想文化戰線的一個老兵,我的人生,就是用一部一部電影摞起來的。”
1976年,郭建華成為開封縣電影公司的一名農村放映員。從此,她人生的一切都和電影息息相關。
1978年,電影《烈火中永生》剛在農村熱映,大家都翹首以盼。鄉親們見到郭建華就問:啥時去俺村放映呀?當時郭建華已懷孕7個月,但為了讓鄉親們盡早看上這部電影,每天晚上要去3個村放6場電影。放到第18個晚上,第二場電影沒放完,郭建華就疼痛難忍,倒在放映機旁。鄉親們用板車把郭建華拉回家,孩子早產了。接生醫生哭著說,孩子不行了,抱出去扔了吧!丈夫一把把孩子摟到懷里,說啥也不撒手,兩個小時后,孩子的眼皮微微動了一下,總算緩過勁來。丈夫喜極而泣,說:“你放映的電影主題曲叫《紅梅贊》,孩子就叫紅梅吧。”
二女兒出生時是1982年,當時郭建華在鄉下放戲曲電影《包青天》。電影還差一本膠片沒放,她就被送到醫院,一個小時后,二女兒出生了。因為這部電影有句唱詞“雪里梅花耐霜寒”,郭建華就給她取名叫雪梅。
20世紀90年代,農村電影放映市場走下坡路,不少電影公司相繼關門倒閉。縣電影公司前任經理辭職了,上級決定聘郭建華任公司經理。這是個誰都不愿干的差事。她苦思冥想了9天,總算想明白了:電影市場紅火的時候,自己就是一名放映員,電影市場不景氣的時候,也不能當逃兵啊。關鍵時刻,共產黨員得有個責任,有個擔當。在郭建華的帶領下,瀕臨倒閉的縣電影公司又重新啟動了。這一年,大家心里都鉚足了勁,電影公司收入由原來的不足4萬元上升到了20萬元。
“這么多年,苦過,累過,痛過,但我為農民放好電影的信念一天也沒有改變過。只要是一坐在放映場上,機器一轉,我就隨著劇情和觀眾一塊兒落淚、一塊兒歡呼、一塊兒鼓掌,也就忘記了什么是苦、什么是累。”郭建華說,作為一名老電影人,她愛電影,愛鄉親們,愛農村,就想守好農村電影這塊陣地,為鄉親們做點實事。
村里看電影缺少場所,她帶領職工反復試驗,研制出了“春雨”牌流動電影放映棚,并獲得了國家專利;在放映電影前,她在各村鎮廣場組織盤鼓隊,扇子舞、廣場舞等活動,既吸引了農民觀影,又增進了鄰里和諧。“經常有人問我,農村電影市場缺乏吸引力怎么辦?我采取的是‘按需放映’‘菜單式點映’,農村老人多,喜歡看戲,我就經常給他們放《包青天》,老百姓看多少遍都不煩;群眾想了解法律知識,我就給他們放《農村防詐騙常識》;農民想學科學技術,我就給他們放《無籽西瓜》等科教片。”郭建華說。
開封祥符區盛產花生,為了讓鄉親獲得更好的收成,在郭建華建議下,河南影視集團改變傳統的拍攝手法,拍攝了科教片《咱家花生好收成》,影片有演員、有故事、有情節,讓農民在歡聲笑語中學到了先進種植技術。如今,祥符區50萬畝花生不僅通過了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還上了國際航班,成為飛機上的休閑小食品。
如今,她初心不改,依然堅持在基層放映第一線。“電影是我的生命,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銀幕高高地掛起來,讓群眾文化活動火起來,讓父老鄉親們樂起來,讓精神文明傳播開來。”郭建華說,只要鄉親們喜歡看,她情愿當一輩子鄉村放映員。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