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幻片未來該怎么走?
解決文化認同問題
在聚焦“電影的工業化之路”金爵論壇上,《流浪地球》導演郭帆表示,中國電影行業還處在工業化最開始的階段。“我們干過《流浪地球》才知道這條路有多難,有多大差距。”郭帆舉了個例子,“當時拍攝太空的戲份,吳京吊威亞本來不是難事,但穿上六七十斤的太空服后再吊六七個小時威亞,已經不僅僅是對演員本身的考驗,而是對技術支持提出了極高的要求。但因為缺乏經驗,導致吳京腿部充血受傷。在工業化不足的時候,劇組是在‘拿人肉填補’。”
郭帆說:“《流浪地球》從小說轉到電影,重點是如何將科幻文學進行類型化表達。我們無法和好萊塢科幻片作對比,因為中西方人骨子里的文化是不同的。如果一部電影要在全球范圍內發行,首先要解決的是文化認同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我們必須要嘗試工業化。”在他看來,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壯大的必經之路,是構建有效的工業化標準體系,“這真是任重道遠”。
建立成熟工業體系
科幻電影《上海堡壘》的導演滕華濤也在“科幻電影的想象空間”論壇上表示,科幻電影的技術實踐尤其是特效層面,中國本土整體實力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最關鍵的并不是技術本身,而是建立一套工業化體系。他說:“推動體系不斷成熟是本土科幻電影發展過程中必須努力的方向。”滕華濤提到,在《上海堡壘》制作過程中,雖然也有海外合作,但更多還是傾向于培養本土團隊,建立本土體系。“希望借此孵化和帶動一批中國本土的技術公司。”滕華濤說。
尋找中國原型故事
導演兼編劇張小北進一步表示,中國科幻電影在視覺上的確要追求全球化和現代化,但具體制作環節只是專業配合度的問題。對中國科幻電影的未來而言,真正面臨的挑戰是,如何找到在中國文化語境下的原型故事,找到適合中國科幻電影的敘事結構,樹立屬于中國的文化自信。張小北認為,這需要通過越來越多的作品和觀眾交流,得到反饋后,才能逐漸形成穩定的市場。他說:“只有到了那一階段,科幻類型才能夠真正在中國本土化。”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